168cm左右的个头,精瘦的身板,不善言辞。这就是二舅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二舅今年大概五十多岁,从小到大一直是和我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包括结了婚有了孩子这种生活方式也未曾改过。二舅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干农活就是偶尔给别人家盖房子赚点钱增加额外的收入。
有段时间,村子里掀起了一股“打工潮”,好多人都出跟着潮流走了出去但是二舅没有。一直在家里守着外公外婆和他的二亩三分田。
二舅喜欢写作,而且发表过很多作品。雨天的时候没有办法去田里干农活,就会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一整天(吃饭除外)。我知道他又开始写作了,一辈子都是在和农地打交道的他并不会用使用电脑和手机写作,所以都是一字一句用正楷规规矩矩的写在白纸张上。就这样从年少轻狂一直写到年逾半百。二舅写的一手好字,村里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总是请二舅去记账。外婆说二舅高中时候学习成绩特别的好,家人、老师都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觉得他一定能考上大学。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那一年,他落榜了。所有人都知道他落榜的原因。
二舅家的橱窗上有一摞厚厚的证书,旁边还摆着各式各样的奖杯。获奖证书夹着许多邀请函,都是一些出版社寄过来的,其中还有一个是北京文化馆寄过来的邀请二舅去做馆长的。但是他并没有去,依然在家里种着属于他的二亩三分田。
“哇,二舅好厉害呀。好多出版社给他寄邀请函,他为什么不去呀?”拿着一张张邀请函,我感叹到道。
“我爸就是楞,那么老实什么都不去,写了大半辈子书发表了那么多文章也没看他拿过一篇稿费。”表妹斜了一桌子上的那摞厚厚的证书说道。
我记得当年外公还在世的时候经常数落二舅瞎倒腾,说他一天到晚蒙头写就是写不出什么名堂。但是二舅并不理会这些还是一言不发自顾自地蒙头写作。
我想二舅不是写不出名堂,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出版社给他及邀请函,桌子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证书和奖杯。之所以不去计较是因为他是从心底里热爱写作的,并不是为了名利才去写的。
他家里有一本《民间作家简介》的书,里面有一篇是介绍二舅的,颜练习—二舅给自己起了笔名,不好听但是很有深意。
后来,二舅出去了。不是去赴约某家出版社,而是被当年跟着“打工潮”出去的舅妈回来硬逼出去的。听我妈说二舅现在在外面给人家当保安,刚去的时候上班也带着书刊。后来被领导说了才不带,不上班的时候还是像在老家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作。
我常常在想若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二舅的人生会不会和以往大不相同,会不会?那是一个有口饱饭吃,就会觉得世界很温暖的年代;那是一个念书都很奢侈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