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来来?
我该去何处?
最近一直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是谁?貌似这个问题也有了准确的答案。
我是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经历组成的那个我,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了,“我是谁”相对于现在来说已经尘埃落定,除非能时空倒转,改变过去。
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或许还可以继续探索下去,或许达尔文和宗教更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相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回答好“我该去何处”更对生活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我该去何处”这个问题转换一下就变成了“未来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心里突然冒出了几个貌似很正确的回答:我想成为聪明人,有钱人,到处旅游的人,不用工作的人...呼...感觉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聪明,有钱,自由,快乐,有魅力这些都是大家追求的唯一的不同的是,对他们的追求程度不一样...也就是价值观的不同...
隐藏在这些追求后面,真的是追求吗,还是我们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在瞬间升起来,但是在一瞬间后又可以消失的无影无踪。而需求是可以给人提供持续的动力的。有句鸡汤是这样的——把你从床上叫醒的是什么?
肯定不是憋尿憋的...
那我们追求的是欲望还是需求?
搬出马斯洛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被爱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真的像普通马斯洛所说的那样——人是从底层需求开始,逐步走向高层需求?
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即使那些穿不暖,吃不饱的流浪汉也需要尊重的需求。我认为是每个人对上述五中需求程度大小不一致导致的,有的人对生理需求会多些,有的人对吃喝兴趣不大,而对能否找到自己的天赋更有兴趣。
那是不是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有存在这样的一个“角色”,同时满足我们的五种需求,又恰恰是满足这五种需求的程度值。
而这个平衡点,或者说这个“角色”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我想成为的人”
如何找到这个“我想成为的人?”
有两个方法能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平衡点
1:指南针
现代社会复杂程度比数百年以前不知要高出多少,城市进程,各种交通工具把我们的物理距离拉的很近。信息时代把我们的社交距离拉的只有6个人的距离。
以前人们靠地图来找路——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结婚,都有一条可规划的路线,长辈把地图教给你,你进了这个单位几年后会升为小组长,几年升主管,地图上都画好了。
而在现代社会,这个地图不管用了,你发现路太多了,太多选择了。人处理信息的带宽是有限的,当信息太多,选择太多,管理逻辑分析的大脑处理不过来,负担太重死机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掏出我们的指南针——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人的价值观在短时间是很难改变的,花时间找一张纸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价值观摆出来,为他们排个序,这个排序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可以舍弃,什么到最后都不能舍弃的是什么?
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伴侣,这个方法都百试不爽。比如找工作的价值观:1:金钱回报2:成就感 3:时间自由
一项工作只能满足你1到2个需求价值,就非常不错了——满足了3个,你就好好珍惜吧!很多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工作中没有满足自己的最看重的价值!
有了价值观当指南针,你的路才不会偏很远,而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蓦然回首,发现已经离目标越行越远。
2:人生设计
人生设计这个理念是由斯坦福的两位教授,同时也是苹果设计师提出来的。
有了指南针你就可以去找目的地了,而找到这个目的地的方法论就是进行人生设计。
它结合了硅谷创业公司的快速试错,小步快跑的思维。
当自己明确了价值观之后,这种思维结合指南针让你越来越靠近目标,虽然不是直线接近目标,而是波浪线接近。以至于你不会偏离很离谱而迷失自我。
人生设计的要点
1,保持好奇。激发你的探索欲,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2,不断尝试。将目标付诸行动,不断尝试,切忌空想。
3,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审视目前的状况,转换思维模式。
4,保持专注。学会放手,专注于过程。
5,深度合作。与他人合作,适度求助。
通过保持这样的心态来设计自己的人生原型,举个例子,比如我要找一份我满意的工作,不管是不是对别人来说很离谱,我保持好奇心先尝试,即使以后不能从事这项工作,那起码我对这个工作了解,体验不同的工作经历。那么第一步就先接触这些人,去和这些人打成一片,甚至请他喝一杯咖啡,问问他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样的。这里要记住一点,千万别对自己设限制,说这怎么可能,别人这么忙,怎么会和我喝咖啡。
其实很多人也会这么想,不过,不试试怎么知道,是吧。当你迈出了第一步,有了正反馈,你会越走越顺畅。小步快走就是这样,不要想着一步登天,第一天认识就让别人给你介绍好工作?很难实现。
做职业咨询就好比你去路边向一个人问路,那个人说不知道,难道你就觉得所有人都不会告诉你这条路怎么走了吗,不会的。
总结一下,当迷失自我的时候,不妨先把“我是谁”的问题转化成“我想成为谁”,挖掘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指南针,不断设计人生原型,小步快走,接近目标。
愿你我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