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是二零二零年读的第一本书,是在陪着儿子参加英语冬令营的间隙断断续续中、或是寒假开启坐在火炉旁静读中完成的。是一本经典的教育书籍,再版了二十三次足见其影响力。读这本书,有热血沸腾的时候;有抑制不住心情想去翻下一页的冲动。此书语调平实,在客观中揭露了教育的弊端;这是一本译作,可是透过文字,却能感受到作者帕克.帕尔默对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老师的关怀与唤醒,在心灵的漫步过程中,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内在生命价值与空间,引导老师们认识、完整自我,从而实现教学。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我,曾历经沧海桑田
戴着别人的面具
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
……
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萨敦
作者帕克.帕尔默,一位作家与大学教师,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中,他坚定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来自自身认同与完整。大洋彼岸学者所见略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她认为提“教师专业发展”还不够,应该提“教师发展”,因为只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会忽视“教师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
自身认同与完整
什么是自身认同?这是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支持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在芸芸世界里,每一个微小却特殊的我,是自身认同的展现,更是与世界,与教室里个体学生发生联系的纽带。
什么是自身完整?无论我是怎样的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自身认同在于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是在选择中令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
启发引领我的心灵导师
反复读着有些抽象的文字,回首往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在教育生涯中,是什么促成了我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第一,启发引领我心灵的导师。心灵导师不在于提供好的教学模式或是教了多少知识,而是他(她)唤醒了我内心的真谛,激发了我内在的潜能,重塑了我对于事物的认知。
载着岁月的年轮,回望过去,第一位老师浮现在我的面前,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在我已经读师范后,妈妈告诉我,英语符老师在路上碰到她,特意把她拦下,托妈妈告诉我,这孩子学英语有潜力,千万别把英语丢了。就是这声叮嘱,令我在众多艺考的同学中树立了一丝自信,也是多年后转教英语、继续学习内心鼓起的勇气,更是冥冥之中内心的呼唤。不想长大后真的成为了她!
第二位是我初为人师的师傅,那个时候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无论事物多么繁忙,基本上一个星期至少会听我一次课。那一年我的教学长进很大,年轻人,教学成长在课堂,在40分钟的钻研,初为人师的基础是她打下的。
第三位是我远方的朋友,和他相识于听课会场,他是台上授课的专家,加了QQ后聊天就成了朋友,亦或是老师。经常隔着屏幕向他请教英语教学问题,我记得他初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时候,我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位公友。一晃五年过去了,他的公众号里已经集聚了几千公友,成了全国小学英语界极聚影响力的资源库。为何会这般?源于他的笔耕不辍,日日更新,走着走着他就成为了我们心中的高山;源于他的教学热情,站在讲台上他就成为了老顽童,与孩子们一起欢笑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是几十年如一日面对英语教学如初恋般的热情,他成为了小学英语界的常青树。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坚持的力量,积沙成塔 ,积水成渊;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成为完整人的重要因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内在价值。
第四位是我的直属领导,他是语文界的泰斗,是我们区教学领航的定海神针。因为他德高望重,我们对他又敬又怕;因为他素来严厉,所以一直是在他的鞭策中成长。这几年回望我作为教研员的成长,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格局”,他常说做一个有格局的人,才能走得远。格局是什么?二楼向下看,满地垃圾;二十楼向下看,清风徐来,神清气爽,在于人生的高度;格局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于人的胸怀的广阔;格局是后其身而身先,在于渡人渡己……
心灵导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人生的体验在于相遇,谢谢这些人曾经或继续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潜移默化点亮了我的人生,令孤独前行的我多了一分笃定与从容。
铸造我们的学科
有人曾经说过,学一门外语会获得一个成长的机会,获得自由的机会,从自己所接受的观念和精神的丑陋面中获得解放的机会。
是的,是英语学科成就了现在的我。时光回溯到十年前,因为爱上了英语,从未单独旅游的我,居然一个人背着行囊飞到了大洋彼岸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整整呆了一年。是英语,让我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遇见了一位满头银发的文化学者,她七十开外,她优雅的气质和由内散发的韵味令我们舍不得移开眼,她去过三十多个国家,她说我们看到的都是冰山一角,了解、走进当地的文化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Put ourself into other people`s shoes . 是英语,让我在美国那一年受到了强烈中西诧异的文化碰撞(从美国妈妈的拥抱中,我感受到了力量;与美国爸爸临别的额前一吻,让我想起了家中内敛、从未与我有过任何身体接触的父亲,他的深沉的爱),令我回国后不禁对英语教学深深反思,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也正因为此我与老师们专门进行了文化课题的研究;是英语,赋予了我一双看世界的翅膀,自此我爱上了旅游,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带着他一起去泰国清迈、到巴厘岛做志愿者,感受世界的丰富性,希望他能走遍世间的千山万水后,择一心安处为故乡;是英语,在英国遇到了一群好伙伴,她们教我化妆,我们一起逛遍买衣服,是她们影响着我,做女人要好好爱自己,从做一个美丽的自己开始……
夜已深,在安静中回望我的成长之路,并反思当下的教育。感恩生命中遇到的心灵导师,与铸造我的英语学科;展望未来,我们都应该促进自身认同与完整,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导师,一如成长路上的您们,这是一种延续的美好,更是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让教学真实地在你的学科发生。
我说“恐惧”
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成长。
——帕克.帕尔默
记得曾经站在讲台上,作为一名师者,看着台下一言不发、或者各种叛逆的孩子,无名火常常噌地一下就上来了;一如在湖师大陪学的日子里,第一天小程上课总也不举手,我心里在埋怨,这个孩子一定是发懒筋了,不好好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读此书第三章,作者引发我们深省,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面对学生出问题的方式来自我们的思维假定;我们常以僵化的模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所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恐惧”。我问了儿子 ,为什么第一天上课你显少举手呢?他说,因为第一天才来到冬令营,和大家都不熟,所以一直安静地听大家的发言。我又回想起了去年曾经被培训的自己,教授让大家发表想法的时候,我总是把头低下,不是不认真,而是以沉默的方式下意识里保护自己,面对优秀的团友,害怕自己说不好;害怕自己被别人笑话;害怕自己被异化……
回想起儿子与自己的经历,想到曾经因为误读而惩罚过许多学生;想到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老师向我这样以自己的思维假定来对待学生的沉默或是“问题学生”。帕克.帕尔默说,当我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真实而自信地说话。2019,在《静悄悄的革命》与《倾听着的教育》中,重识“倾听”。倾听,是教学的源头;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与邀请;倾听,不仅是听觉器官的简单参与,更是心灵的感受。
在我倾听了儿子的心声后,接下来的几天他的状态越来越好:英语主持沉着自信;英语面试训练落落大方;英语辩论课上,因为他独到的见解获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是的,当年轻人真正开始在掌舵的时候,他能够发现自己的声音;当年轻人因为自己的参与感受到了自己被赋予的责任时,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那个时候,恐惧已经不复存在了。
教育深深植根于恐惧的土壤,正如科学研究打着客观的“大旗”,对一切主观世界充满恐惧一般。生物学家麦克林托克荣获了1983年的诺贝尔奖。接受采访时,她说,一个人必须有时间去看,有耐心去听“那些材料有什么要告诉你”,有开放性“让它走进你”。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体谅有机体的情怀”。是的,她是通过与世界连接而不是通过与它割裂来获得知识的。
恐惧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制度、学生以及我们自身。恐惧都是坏事吗?不见得。儿子这次冬令营,战胜恐惧令他走到了英语课堂的中央,获得了存在感并肯定了自己的价值。我想,儿子的经历对我也是有启示的。从小因患过口吃,于是一直害怕即兴说话;人际交往受过挫折,遇到一些“重要人物”常常内心恐惧,无所适从。倾听内心的声音,正视恐惧,克服恐惧,与世界紧密联系,是成长的方式更是感悟人生的途径。
人的精神世界可如大海般广阔,取决于与世界联系的程度;取决于看待世界的角度;取决于倾听、正视、克服……想起了2018年末看到的一句话,每个发生在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就会享受到她内在蕴含着的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一切可见的事物,
都隐藏着:
看不见的富足,
暗淡了的光,
谦恭的无名,
隐性的完整。
这神妙谐美的凝聚和完整,
是智慧、是万物之母,
是创造万物之灵。
——默顿
教与学的悖论
第一次听到悖论,以为是谬论,非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说,“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深刻的真理”。悖论就是后者,深刻真理与其相对立的另一真理。用我们古代哲学家的鼻祖“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出了教与学空间的悖论原理。
1、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规律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
6、这个空间应该沉默和争论并存。
在提出教与学的悖论,是值得思考与推崇的,因为面对教室里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生命,实难说非黑即白,实难以一种简单、客观的逻辑来应对,教与学的悖论体现了生命的尊重,以及教与学的和谐存在。
仔细读这些悖论原理,其中一些观点在岁月的流逝中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值得当下的教育者思考。譬如没有界限的空间不是空间,是一种无序的空旷,在这种空旷里不容易出现真正的学习;譬如紧张的气氛不需要特技去营造,用重要的课题填充他,拒绝任何人为地逃避或使它变得肤浅;譬如沉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反思我们说过的话与听到的信息,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表达,是从我们自己、从其他人、从这个世界的最深处呈现出来的表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的,教育是要开创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这些教学思想需要在课堂生根,发芽!
教学于共同体中
教学是要开创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共同体是对教室中的学生、教研中一切志同道合的老师们的邀请;真正共同体的使命是发现伟大事物的魅力;真正共同体心怀敬畏、满怀热情敞开胸怀接纳新事物。
教学于共同体中,求知者是学生,亦或是老师,是师生共同围坐在知识的篝火旁,享受思维的碰撞、智慧萌生的兴奋;摆脱以往的师道尊严,教学是多向动态对话的过程,亦或是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生与主体(文本)的对话,或是与自己的对话;在动态对话中,学生已知的能量(知识)会释放,教师的角色在组织者、协调者、活动推动者中互换;教学是一沙一世界,学生从见微知著中探索更多的奥秘……
“伤心最大的益处,”梅林回答说……“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这是绝对灵验的。你可能衰老到全身在颤抖,
你可能彻夜不眠,静听你紊乱失调的脉络……
你可能看到你周围的世界被邪恶的疯子蹂躏得面目全非,
也可能看到你的荣耀被更卑劣污浊的小人践踏在阴沟里。
只有一样东西可对付它——学。
学习为何人世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
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
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
以及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
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
——怀特《永恒的国王》
掩卷而思,教学勇气到底是什么?是不分离,不害怕,不唯一,在实践中,在与世界的连结中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教育是什么?是在人工智能触手可及的今天,对学生情感的呼唤与关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作为教师,在自身的认同与完整中,而后完整他人;……
这一切,在相遇、体验、学习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