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刘备,从织席贩履,到川中汉王,再到蜀中称帝。
这是他的理想吗?我认为这不是。
《三国志》记载,刘备早期流离时,便“欲信大义于天下”。这个“大义”,就是匡扶汉室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他一切行动的起点和旗帜。这是他的理想。
“衣带诏”中,刘备不畏强权,不图高官厚禄,参与董承“衣带诏”联盟,奉诏讨伐曹操。这是他“汉室忠臣”身份最硬核、最悲壮的证据,也是他后半生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这也是他的理想。
长坂坡上,他被曹操追击,宁可日行十里也不抛弃他的十余万百姓。这是他“仁德”理想的最高光时刻,在这危难时刻,他依然将百姓、民心的汉室理想置于个人安危之上。这是他的理想。
然后,他夺荆州,取两川,蜀中称王。
现实和理想在他的意识里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后来,外有曹丕篡位称帝,内有诸葛众人苦苦相劝。
最终,理想倒下了,他很无力、无奈,但也无可奈何。
只剩这句悲凉的“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
理想终究被抛弃,刘备倒在了现实下。
后面的结构;
承:解释矛盾,现实是什么,理想是什么;
转:矛盾的运行,现实和理想的对抗,让刘备一直处在究竟和挣扎中。
合:表达主题,真正决定人行为模式的,心理状态的是现实。
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
练笔500字;第39天/100天;
第二段,刘备的理想和刘备的现实分别是什么;
是什么一步步推着刘备远离自己的理想,是现实。
黄巾暴乱,刘备带着兄弟,披荆斩棘,立功无数,却连一个丢盔弃甲的董卓都不如。现实告诉他,没有钱财,没有门路,就连报效朝廷的机会都没有。
董卓挟持皇帝,祸乱朝廷,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换不到一席之地,被讽刺,挖苦。现实再次提醒他,四世三公,名门之后,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强者。
本以为,有了诸葛,得了两川,就有了资格剿灭逆贼,匡扶汉室。现实这条毒蛇,它居然从内部下手,关公大意失荆州,丧失大好局面。
现实像一把无情的打手,时不时朝着刘备扇两巴掌,让他清醒,明白,理想在哪里,现实又是什么!
最终,最终他背叛了理想,称帝了。
古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帝王之位,反而成了他背叛理想的里程碑。
先看看另一边的曹魏,曹公子的登基过程。
这边曹丕还在荷塘边钓鱼,吐槽今天的木槽里空空如也。另一边,一群大臣逼着献帝给他禅位。
献帝被逼着自己跳进木槽里,咦,曹丕乐了,但拒绝了。
他想要鱼,但更想要一个名正言顺。
群臣不放过献帝,献帝直接跳进河里,自己爬到曹丕的鱼竿上,曹丕又乐了,但还是拒了。
这东西不需要三顾茅庐,但他总觉得还不够,名不正则言不顺。
最后,大臣们替他想出了办法,不让献帝单独行动了,既然公子想要一份好名声,咱们就送他一场世纪大典。
于是,筑受禅台,集公卿庶民,明明白白禅让。
曹丕笑着接过玉玺,嘴角的ak再也压不住。
“理想万岁!”
他想告诉所有年轻人,梦想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理想真的那么容易实现吗?
曹操血战沙场几十年,拼出北方疆土,带出满朝廷的忠臣,还有成批成批的魏武卒。
曹丕的现实是告诉他,咱爹什么都打下来了,就差一个虚位了。
远在成都的刘备,吃着火锅,舌尖的麻辣让他脑子冒汗。
他有什么?
刚刚打下的一点地盘,关公还丢了最关键的两川。
刚刚培养的一些人手,放眼望去,文臣武将一双手就能数过来。
但他不回信,理想还在,信念就还在。
曹魏称帝了,诸葛带着群臣,劝他继承大统,延续汉朝香火。
他拒绝,这是逆贼所为,与理想南辕北辙。
三天后,诸葛又带着群臣,劝他替献帝报仇,称帝讨逆。
他仍然拒绝,他是汉臣,称帝意味着篡窃,意味着背弃。
还是诸葛有办法,反向劝说。
“你再不继承大统,众人皆有怨言,不久心尽散。”
“你再不称帝,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
两句话,直接刘备要害,赤裸裸的现实摆在他面前,他没有老子打下的疆土,没有老子培养的人才,他只有这些为数不多的老人,面积不大的两川。
要是丢了这些,他以后怎么办?他的远大理想怎么办?
可是,称帝,意味着背弃汉朝,背弃正义,背弃自己的理想。
他很难熬,他本能地推脱“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诸葛怎么会给他机会,逼着他走上了称帝路。
不知道,站在封禅台上的他,看着文武百官,成都的门楼,脑子里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吗。
那团火苗还在他的心里不曾熄灭。
理想主义者最后还是被理想覆灭,为报仇私仇,放弃大义。
火烧连营七百里,白帝城托孤,那团火最终烧毁了自己。
现实和理想,谁强谁弱,也许只有当时的自己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