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被他细致入微的笔锋刻画得淋漓尽致,犹如一个社会的雕刻大师。小说突出表现了,贵族的没落,资产阶级的罪恶,资本社会冷漠的金钱人际关系。
专制时期和资本主义的碰撞, 对贵族地位的垂涎和对金钱的渴望最终泯灭道德,消磨一切正正经经的努力,投机取巧被“包装”成为时代的表征。巴尔扎克将利刃指向巴黎社会,捅破虚伪的面纱,揭露其不光彩的一面。
巴尔扎克数次将社会的丑恶倾泻于纸上,如同将发馊的饭菜倒进垃圾桶一样,反复地磕着碗边唯恐留下哪怕一点点渣滓。大师仙逝的三十多年后,远隔万里的中国土地上,鲁迅先生降生,他亦是伟大的勇士!
以前总是疑惑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之后都不在是小时候那个纯真的模样了,现在却逐渐明白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他们不想保持原来的样子,而是不能,现实不断的催促着他们改变,若非如此,就会被社会的浪潮吞噬淘汰。
这是成长吗?这是沦陷!可是还有别的出路吗?当世界都是昏暗的,是选择清醒的痛苦还是麻木的沉沦?
房客们
生活的贫穷有时候的确会在很多方面限制住我们。这本书开篇的七个房客就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穿着破旧,脸上都是处事不惊的冷漠与死板。
因为生活,因为贫穷,他们对外物失去了该有的期待与活力,他们身上没有生机,没有朝气,没有阳光,有的只是冷淡与看破红尘的“无所谓”。
房客付出的金钱换不同空间的房间,也换回在房东这儿不同的态度。
住在金钱至上的城市里,贫穷是一种罪。它不像在遥远的乡间,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化为淳朴与互相友爱。他们既向往上流社会,却又无能为力,不甘心退居回乡,只能如蝼蚁般蜗居在城市的一角。怎么才能走出这样的困局?这也是如今大多数人都在探寻的路。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几乎消耗殆尽。上流社会互相嫉妒、伤害,底层市民也并不怜惜彼此,即使同样沦落到最底层,却依然分出三六九等,互相攻击,冷漠而背叛。不知道在那个泥潭里,该怎样去生活。
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欺负、嘲笑、调侃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啊,明明大家都是沧海之一粟,我们本应该善待深藏心底孤单又弱小的灵魂……。明明都是可怜之人,却无法聚集一起相互取暖,反而痛下狠口。
伏盖太太本就是看重高老头的钱,因为钱而接近他,当伏盖太太发现自己诱惑不了高老头时,便开始诋毁,当证实高老头没钱的时候,她一点点尊重也不用给了。高老头即将去世,即使收了钱还是要想办法刻薄一个临死的老人,只为占一点点的小便宜。
这个公馆的人都是冷血的,没有人为高里奥先生的离去而感到哀伤,一个个都在指责 指责将时间、物品、钱财、情感浪费他身上……真是令人窒息。
高老头
前半辈子靠自己的打拼挣了家产还能意气风发,后半辈子被女儿压榨得不成样子,亲情在金钱里迷失,在拜金主义里滋生虱子并慢慢腐烂。
子女如同吸血虫一样,毫不留情的吸吮高老头身上的每一滴血,看得不寒而栗。
高老头的人生是一个悲剧。前后人生境遇的差距使他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私、冷漠无情。他被恶意造谣还被当成笑柄,成为大家嘲讽的对象,这是金钱主义盛行的社会带来的。但他最主要的失败在于他对两个女儿的病态的爱上,他知道自己只有有了钱才会受到女儿的待见,体现了封建宗法思想被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历史悲剧缩影。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都是用金钱浇灌出的艳丽花朵,对比之下高老头就像是它底下的泥土,栽培起这朵玫瑰却自己干涸。
高老头的愚爱,给教育缺失埋下了祸根,两个女儿不断的欲望膨胀,泯灭人性,高老头的毫无底线的给予,溺爱,把两个女儿放在自己之上,都是他一手造就的恶果。他关心女儿的外在享受,关心女儿的衣食住行,但是唯独不关心她们的道德与思想是否正确。
高老头对女儿毫无节制的爱,体现在了满足她们的物欲需求上,他实际上是将自己的金钱至上、追求财富的价值观移植到了他的两个女儿身上。或许她们二人从小的教育开始,高老头就一直在灌输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她们现在对父亲的剥削就是一种扭曲的亲情的反哺。
两个吸血鬼吸干了高老头最后一丝精血,他临终前终于醒悟,自己心心念念的孩子早就变了,如今不过是附庸在金钱下的傀儡,她们淡漠的人性蔑视生死,人命如蝼蚁,微不足道。死的不是父亲,而是一个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物品。
他比谁都知道,比谁都能感受不到女儿们的爱,可他还是自欺欺人地付出。
高老头的眼里只有他的两个女儿,对其他的一切他也是漠不关心的,因此也没有人关心他。
高丽奥说要抛弃“脑袋”留下“心”,“脑袋”代表理智,“心”代表情感,其实就是要抛弃理智听从感情,就是不顾现实的残酷而宁愿相信他一直坚信的“爱”。这对于他来说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在于这份幻想可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不幸在于这只是一份幻想,他明知真相却不愿离开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美好囚笼,宁肯溺死在蜜罐里面。
我真正心疼高老头,起初以为他是真傻,没想到他明明很清楚,还要违心地不相信。他一直幻想女儿们迟早有一天会良心发现,可惜他的梦想“幻灭”了。好了,结束了,下一本看巴尔扎克的《幻灭》。
拉斯蒂涅克
他由嫩变老,拓开了生活面,终于意识到人是以阶层划分的,这些阶层重重叠叠,从而组成了社会。
他年纪轻轻,渴望出入上流社会。一开始,他还想以全部身心用功读书,过了没多久,他对拉关系发生了兴趣,发现女人对于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决心挤入上流社会,想在其中征服几个女人,作他的庇护人。
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不惜利用母亲姨妈和妹妹的爱意与善良。这是金钱和权势对人的异化。
从努力读书——边努力读书边攀附上流社会——攀附上流社会的改变。一个年轻人思想的改变,也代表着当时法国价值观的改变,金钱至上,钱能改变一切。
拉斯蒂涅在巴黎这个大染缸开始一步步蜕变,这里的金钱和奢靡的生活洗去了年轻人心里的道德和纯洁,欲望的魔鬼引导着他,把他拉入黑暗的欲望沼泽。
伏脱冷于他就是欲望的外化,看见他听见他,他就感受到欲望对他的牵引。
拉斯蒂涅克像多数年轻人那样,过早地尝到权势的滋味,他想全副武装地闯入上流社会的格斗场;对权力的渴望便成了他美好的向往。但他既不知实现野心的办法,也不知其目的何在。
后来他学会以功利的目的去爱,自己骗自己,准备为他的情妇出卖自己的良知。
巴尔扎克或许根本无法谴责拉斯蒂涅在道德层面上的过失。说到底他还算是个好人:虽然他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表现得冷酷无情、不择手段,可是直到最后,他都愿意对自己在穷困潦倒的青年时代结交的老友伸出援手。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过上显赫的生活,是拥有一栋好房子、一大群使唤的人、一辆马车、一长串情人和一个有钱的老婆。
伏脱冷
他知道或猜得出他周围的人的凡闻琐事,反之,无人能洞悉他在想什么、忙什么。他表面上客客气气的,对人总是那么热情、殷勤、和颜悦色,从而在旁人与他之间隔起了一道墙,但是,他常常又故意使人感觉出他那深不可测的性格,令人生畏。
底层人民的生命就有多廉价,资本原始积累中的上层的资产者就有多残忍。从伏脱冷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巴黎上流社会真的可能处处都是算计,都是勾心斗角。
伏脱冷拥有聪明的头脑、顽强的意志和旺盛的活力。他是个快活、慷慨、和善的人,他身强力壮,聪明而沉着,让人很难不对其心生崇敬与认同;然而他也诡异得令人恐惧。
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或句子
>> 巴黎的上层对这些因灵魂与肉体备受痛苦而脸色变得苍白的人一无所知。
>> 他们之中如有谁诉说自己的不幸时,谁都不愿费心去研究这些话是真是假。他们之间漠不关心,彼此由于处境的不同而互不相信。他们也知道自身无力减缓他人的痛苦,大家在叙述各自的痛苦时,已经听够了别人的劝慰话了。他们就像一对对老夫妇,彼此之间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机械地生活着,像没有上润滑油的齿轮相互摩擦着。他们如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盲人,绝不会稍有停顿,听着不幸者的讲述毫不动情,把死看成是贫困的一种解脱;他们受够了贫困,对人间最悲惨的结局也冷眼看待。
>> 憎恨他的原由不是因为得不到爱,而是希望落空引起的。通常,人的感情在向爱情的高峰攀登时,随时可以休憩,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在仇恨的陡坡上作短暂的停留。
>> 小人的可憎的恶习之一就是认为别人也像自己一样小气。
>> 一个人想打天堂的主意,还得瞄准上帝下手。
>> “倘若您要成功,”子爵夫人放低声音说道,“首先,您别把什么都挂在脸上。”
>> 女婿就是我们替他白养女儿的男人。我们把她当成掌上明珠,与她建立了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在十七岁之前,她是全家快乐的源泉,如诗人拉马丁所说,是‘家庭的白色灵魂’,然后又变成了家庭的瘟神。当此人从我们手中把她夺走之后,他先夺取了她的爱情,然后以此作为一把利斧,斩断这位天使的内心与她家建立的绵绵不绝的感情联系。
>> “世界就如一个泥坑,尽量待在高处吧。”
>> 只要我们面临不幸,就会有一个朋友马上跑来对我们通报,用匕首掏我们的心,让我们欣赏刀柄。
>> 有些女人专爱被另一个女人选中的男人。
>> 他看清了社会本来的面目:法律和道德对富人是苍白无力的;他看清了金钱才是 l'ultima ratio mundi。他自言自语道:“伏脱冷说得对,有财便是德。”
>> 这就是他们的法律,没有一条法律条款不是荒谬的。戴手套、说漂亮话的人可以冠冕堂皇杀人不见血;普通杀人犯用撬棍撬门,却是罪上加罪。
>> 当年轻人倒向非正义这边时,他们不敢对着良心这面镜子正视自己,而成熟的人却可以熟视无睹:这就是人生两个阶段的区别所在。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的方式,我爱的方式不影响任何人,为什么世人要干涉我呢?我有我的享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