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晚上我从办公室出去吃饭,办公室胡同口有一家路过了无数次的酒店。在酒店闪烁的霓虹灯下,有个小男孩仰着头盯着霓虹灯看。我在暗处站定观察了他很久,他目不转睛,从羽绒服中探出的小脑袋费劲地扬起来,整张脸都被霓虹灯映得通红。直到最后被家人叫走,还恋恋不舍地扭着脖子,想多看一眼。
我开始打量起这个无数次路过的霓虹灯,一个廉价的显示屏上,雪花从天而降,随即在地上堆落成酒店的名字,以此循环。很简陋,但那个小男孩似乎让我也觉得这个霓虹灯有那么一点好看。他被家人领走之后,我站在他刚才的位置,也看了好一会。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好奇心」吧,好奇心也会传染。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我创业项目在北京初雪的时候做的一个策划。我们把几百个人的「愿望」藏在了北京大街小巷的街头,并把这些线索公布,结果在小范围内被玩疯了——近千人着魔了似的在下着雪的北京街头翻遍街头,去找陌生人的愿望。有的人为了找一个愿望,甚至连垃圾堆都翻了。事后有些朋友跟我讨论这个策划,他们纳闷的是,「这些人为什么要去找一个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呢?」这个问题我倒是没仔细想过,在我看来是无比正常的事情——因为「好奇心」。他们好奇别人的愿望是什么,他们好奇在街头找一个东西、地图寻宝似的体验是什么样的,他们好奇找到之后会和这个陌生人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儿。
都是好奇心在作祟。
在2014年果壳网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上,王丫米公布了一个他们做的「城市好奇心指数调查报告」。他们在全国8个城市的街头(主要是每个城市的科学馆附近)放置了一个「好奇盒子」,盒子很普通,外围被涂上黄色,没有任何的标志、logo、说明,而在盒子的正上方则有一个按钮,同样没有任何说明。他们想通过这个「好奇盒子」在街头被路人按按钮的次数,来算出一个城市市民的好奇心指数。
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在街头遇到这样一个让你摸不到头脑的盒子,你会好奇地去按一下试试么?
好奇心是个珍贵且脆弱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所谓的逐渐成熟,「好奇心」很容易变成第一批被抛下的东西,取而代之的则是「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早就见过/知道这个」之类的「见多识广」。「好奇心」经常别一些别的东西所压制,比如成熟、麻木、疲惫、功利——相比而言,好奇心并不能给人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收获。就像我被那个被霓虹灯映红了脸的小男孩传染了好奇心后,发现霓虹灯挺美的一样,似乎没什么用。
但「好奇心」也有着其神奇的一面。生活中很多无聊的小细节都会被我的好奇心一一收录,并在脑袋中、文档中存档。而这些日渐丰盈起来的存货,则变成我日后无比丰富的素材库。我经常被别人说脑洞大、想法多、喜欢折腾,似乎这些想法总是以某种神奇不可说的方式进入我的脑袋。但其中的秘密摊开来说则会显得无趣到极致——很多看起来天马行空的想法无非是日常的这些「好奇心片段」经过了某种简单的组合、嫁接之后的结果。可能一个从创意、概念、执行、洞察都接近完美的策划,只不过是我在街头的一瞥+睡前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上厕所是看到墙上的一个涂鸦签名的结合罢了。
但「好奇心」也并非完全无害,过度或盲目的好奇心则会让你陷入「猎奇」的坑。当你盲目地对很多事情好奇,而不知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份好奇心的时候,则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猎奇分子。猎奇分子在满足了浅尝辄止的窥探后,则会舔着嘴唇、摸着肚子心满意足地离开,以为自己了解了一个新世界后,心中还不免响起「不过如此」的声音。
我曾有段时间就停留在这种「肤浅的好奇心」之中,以至于当我快速出击、满足了各种好奇之后,则不免陷入了「好奇心阳痿」的抑郁。「好奇心勃起」和「好奇心阳痿」之间的转换来的非常快。肤浅的好奇心只会让你成为一个肤浅的猎奇者。
为了避免让自己拥有「肤浅的好奇心」,以下是一些我的经验,或者说教训。一份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的「好奇心培养手册」。
1.每次被勾起一个好奇心之后,你可以先为自己还未丧失这种品质而开心一小下。但接下来你需要警惕并思考的是,这个好奇心被勾起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你被它什么所吸引?
2.试着梳理自己所好奇的各个事物、东西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试着找到自己最容易被激起好奇心的那个G点,为自己找到一条埋在你心里的「好奇心线索」。
3.如果好奇心纷至沓来,别慌,宁愿先把他们记下来、日后慢慢了解,也不要去快速了解一个东西然后离开,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有。
4.你应该有个「好奇心文档」,无论是在手机记事本里,还是在电脑印象笔记里,哪怕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也可以。把自己的好奇心杂念全部记录下来,并每隔一段时间就翻看一下。这个过程会给你一种和过去的自己对话的美妙感觉。慢慢你就会看到一条隐藏在文档中的「好奇心轨迹」。
5.多和好奇心强的人做朋友,好奇心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当我在一些舒服的社交场合中,最喜欢问别人的话题就是,你最近在琢磨什么东西?最近遇到了什么让你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小事儿了么?窥探别人的好奇心则会让你的好奇心也同步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