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苏东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虽已去世 921 年,但其豁达的光芒依旧照耀着后人。
他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22 岁丧母,30 岁丧妻,31 岁丧父,亲人的接连离去,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42 岁时,险些命丧黄泉;45 岁起,便陷入了不停被贬谪的泥沼,49 岁又遭遇丧子之痛,直至 60 岁仍在被贬的途中,最终在 66 岁走向生命的尽头。然而,他并未被这接二连三的厄运击垮。
他的笑是那般真切,一生创作 3000 多首诗,其中 344 首带“笑”,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其他有着相似境遇的诗人。每到一处贬谪之地,他总能迅速融入当地,广结好友,让原本孤寂的日子变得热闹非凡。哪怕落魄到食不果腹,他也能以乐观的心境将常人不屑的羊肉骨头、猪肉烹制为美味佳肴。
从政 40 多年,被贬长达 30 多年,换做其他文人,或许会在哀怨中度过余生,可苏东坡却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积极地修水利、搞建设,造福当地百姓;在生活中,做美食、喝大酒、写段子,尽情享受人生乐趣。他不是唯一被贬的文人,却是唯一能在困境中涅槃出新灵魂的人。
在遗憾的时刻,他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慰藉世人,让我们明白人生的不圆满是常态,应以豁达之心看待。面对挑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份从容淡定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迷茫之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我们跳出局限,从更高的视角审视自我与世界。
苏东坡的境界,在于他无论身处何种绝境,都能保持内心的乐观与安宁。他不被外界的荣辱得失所左右,而是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在磨难中实现自我的升华。他的豁达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的跌倒与爬起中磨砺而成。
在当代社会,人们被各种“现代病”困扰,而苏东坡恰似一剂良方。他教会我们在快节奏与高压力下,依然能拥有一颗诗意的心;在遭遇挫折与失败时,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去改变现状;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坚守内心的纯净与美好。
正如祝勇教授所说:“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和苏东坡相遇。”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时,苏东坡的精神如同路边的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他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顺遂无虞,而在于无论风雨如何侵袭,都能以豁达的境界笑对人生,在尘埃中绽放出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