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已经开幕第5天,如我们所愿,各路电影“神仙”分沓而至,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还将继续观摩到各大导演的新片评价,以便于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时做出最客观的评价。
而影展第二天,便有一部电影爆了,并且这不是一部出自于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而是来自于一种关注单元的《伟大的自由》。
前方好评如潮,并称这部电影为“年度LGBT片”。诚然,拍摄一部同性题材电影似乎不再新鲜,然而被称为佳作的仍然寥寥无几,甚至此类题材陷入了大同小异的瓶颈。
《伟大的自由》围绕汉斯·霍夫曼的监狱生活展开,在二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囚犯都从集中营中获释,而汉斯却被直接转移到了监狱中。
根据此前臭名昭著的德国刑事法第175条,霍夫曼被定罪为同性恋罪,继续在监狱中服刑。即使在监狱之中,霍夫曼也没有停下寻找爱情的脚步。
除了影片情节吸引我之外,本片的男主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同样深得我心,从哈内克的《快乐结局》时,我便发现了他独特的荧幕气质,那一双疏离而渴望的双眼足以呈现出故事的多样性,而其野性而边缘的风格全然是为电影而造。
去年他再度以电影《温蒂妮》赢得一致赞赏,成为德国新一代瞩目的男演员,今年《伟大的自由》再次让他成为焦点,成片到底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而今日要推介的电影则是同样由弗兰茨·罗戈夫斯基主演的《货架之间》,这部电影让他拿下德国电影学院劳拉奖的最佳男主角,整部电影都以他的叙述和视角带我们感受了一方小世界的人情冷暖,堪称“德国现实社会写照”。
但其实,导演所要表达的更多是关于城市中人的孤独与寂寥,这并不是一部爱情电影,却有着最甜蜜的现实感;这也不是一部只探讨社会现象的影片;
它更多时候都在体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似乎这是欧洲人擅于捕捉的一种影像精神,相较于亚洲写实生活,好莱坞具象故事,欧洲的电影,大有强烈的空虚感。
东德,大卖场,一群整理货物的工人,他们每天都在干着繁琐而无趣的工作,但生活之本,在于在无聊中创造价值,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其价值的体现,而他们,却还在与生活和工作周旋。
克里斯蒂安,大卖场的新人,满身刺青,沉默寡言,一人独居。
他曾经经历过两年的牢狱之灾,和一帮混混们偷抢拐骗,如今洗心革面,全然抛弃了暗沉的过往,只想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谁都有第二次的机会不是吗?大卖场的老工人布鲁诺给予了新的机会,帮助他熟悉工作内容,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他心怀感恩,用心感受新的环境,他自叙道:“这里没有阳光,人们夜晚从这里走出,世界已变幻了一个模样。”
夜晚常常令人浮想不断,夜晚也是他赖以生存的时间,他回到家中,就连圣诞平安之夜也都只能凝望着天花板,外面的炮竹烟花与他毫无关联。可尽管如此孤独,他仍然会被善意和温暖打动,越是沉默之人,越是渴求被爱。
导演托马斯·施图伯利用空间叙事论把人物的精神面貌相融合,为我们堆砌了一幅底层阶级的图卷;
大卖场里的人们,大都孤身一人,也大都在和生活作斗争,他们不需要张嘴说话,只用手脚工作,可他们的情感,被掩埋在了夜晚的孤寂中,或许对他们来说,只有在货架之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而克里斯蒂安,正是被这份归属感收容的其中一人。
他爱上了卖场里笑容满面的玛丽昂,但无奈,对方已经结婚,就算婚姻充满挣扎,就算他们互生情愫,可他们的情感也只能浅尝即止;
这是来自布鲁诺的忠告,他劝解克里斯蒂安好好工作,不要让自己陷入焦灼。布鲁诺像朋友,更似父亲般包容和帮助克里斯蒂安,可这样一个涉世已深之人,仍然逃不过孤独,他在某一个不复存在的夜晚,上吊自尽了。他劝解了许多人,却唯独,没有劝服自己。
大量的空镜头,后拉镜头,俯视镜头,以及重叠的特写镜头,组成了大卖场的群像生活,看似日常琐碎得无趣,实际上,却对照着我们身处环境的相同无奈。
就算身处不同的国度和环境,我们仍然是孤独的个体,工作,回家,再工作……导演所叙述的日常和人物精神状态以小见大,又回归到极简的个体。
乍一看,似有些与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相同的影像风格,关乎人类精神世界,麻木不仁,如机械般行走;
但在电影的底色上,《货架之间》处理得仍具暖色调,从开头带入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时,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导演的浪漫心绪;
他把克里斯蒂安作为主视角,探看大卖场的人情冷暖,再由玛丽昂和布鲁诺的介入,让克里斯蒂安找到了生活之味,清淡有余,留有韵味。
无论是从音乐的更替还是镜头的调度中,我们都在慢慢随克里斯蒂安走入了一个温暖而感伤的现实中,布鲁诺去世,克里斯蒂安代替了布鲁诺的位置,成为了大卖场中心一员;
克里斯蒂安抛却了过去的烦乱,他在布鲁诺身上,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微距,也在大卖场中,感受到了自我工作的价值,更在与玛丽昂的情感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
而玛丽昂呢?她仍然是他最熟悉的朋友,在以后的每一天,他们都会听着叉车(货物运行车)慢慢降落的声音,如海浪般幽暗沉静;
就是在此刻,他们意识到,每一个孤独的瞬间,都将会由现实填满,而每一个大卖场的黑夜,也都会有一群忙碌的人,照亮着整片清冷的货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