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的时候,我就去吃一碗______

文/婉兮

1

几年前,我在长沙上大学。

湘菜热烈激昂,味道由辣椒层层叠叠地堆出来。食堂里最受欢迎的早餐,竟然是辣椒作馅的包子。

讲真,我吃不惯。我的这颗云南胃,自记事起,就被一碗米线收买。

汤碗必须比脸还大,装着排骨汤或鸡汤,用葱花香菜和薄荷来点缀。米线滋溜一下吸进嘴巴,熨帖感便从唇舌直达肠胃,再去到内心最安逸的所在。

米粉和米线是不一样的,它们外形相似,口感却天差地别。所以,即使是久负盛名的常德牛肉粉和桂林卤粉,也安慰不了我的失魂落魄。

想念一种味道,其实也连带着想念创造它的那一方水土和一方人。

美食,也能成为乡愁的解药。

直到有一天,我坐公交路过太平街,忽然发现一家“云南过桥米线专卖”。车速很快,招牌一闪而过,可路痴的我,却意外地把方位和路线都记了个清清楚楚。

到了下一个周末,我便起了个大早,从位于长沙南郊的学校出发,换乘两次公交车,用了将近两小时,准确无误地找到了那家店。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价格,最便宜的也要18元。

对当时还是个穷学生的我来说,这样一碗米线多少有些奢侈。但我还是痛痛快快地掏出了35块钱,给自己买了一套“举人过桥米线”。

其实也不太正宗,但总算把云南味道囫囵描摹出了五六分。我吃得心满意足,想家的心思好像也有了落脚处。

后来的四年里,我又陆续发现了几家米线店,它们和我一样远离故土,于是我们在漂泊的日子里相互慰藉。

所谓的他乡遇故知,可能也不过如此。


2

毕业后的第三年,某天夜里刷朋友圈,忽然看到一位学姐说:翻遍大半个城市也找不到一碗牛杂粉。

一下子就把我的记忆拉回了学校门口的小街,那家米粉店的牛肉配着鲜红的剁椒,汤头醇厚、米粉顺溜、牛杂爽口。当年对它无感,但学姐寥寥数语,却把我的食欲勾了起来。

立刻便打开某宝搜索,心思却飞回了大学时代。

小吃街是每一所高校的标配。

那里一般都会有兰州拉面、扬州炒饭、柳州螺蛳粉、四川麻辣烫、新疆大盘鸡、广东肠粉、陕西肉夹馍、煎饼果子、关东煮、煲仔饭……

天南地北的美食汇聚一堂,慰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也抚慰一颗颗被思念折磨的胃与心。

出过远门的人都明白,一个人最先感知到的乡愁,通常来自于舌头。

所以,当我把湖南默认为第二故乡,也会怀念那种曾经招架不住的火辣与痛快。

每当这时,我就会找家湘菜馆子,点一份剁椒鱼头、一份干锅花菜、一份农家小炒肉,那些熟悉的味道似乎能瞬间把我带回长沙,以及最美好最纯粹的青春岁月。

我们吃进去的一粥一饭,其实都在构建独一无二的味蕾记忆。而一个人的味蕾记忆里,也藏着他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舌头连通着心脏,它也知道何处是家乡。


3

我的前老板是个东北人,最爱疙瘩汤。

他少年离家,四处闯荡,山珍海味尝过,精美小吃也没少吃。可三天两头念叨着的,依然是一碗不甚华丽的疙瘩汤。

那是一种用料和做法都很简单的家常饭食,面粉、西红柿、鸡蛋与葱花调和出了最家常普通的味道,比不了名声大噪的锅包肉和猪肉炖粉条。

所以,南方很多地区,都不见疙瘩汤的踪影,思乡之情便悬着浮着,找不到降落的点。

后来才听他说,小时候父母忙,收工回家,总是匆忙给两个孩子做一碗疙瘩汤。在他的心中,那味道就代表着家和家乡。

只是自己粗手笨脚,反复试验许多次,也还原不出妈妈的味道。

直到去年,他终于说服年迈的父母,把二老都接来安置,那碗疙瘩汤才又在餐桌上隔三岔五地出现,“就像把整个东北都一起搬过来了!”

家乡是个太宏大太磅礴的概念,放在普通的饮食男女身上,它就被具体为心心念念的那一口念想。

你看,年节后离家的人们,总会在行囊中装满熏肉腊鸭,咸菜调料,不辞辛劳地带着它们穿越大半个中国,甚至飞到大洋彼岸。

朋友小溪的一手好厨艺,就是留学伦敦时,被自己的挑剔胃口逼出来的。

吃不惯面包薯条,不得不扎上围裙洗手作羹汤,当番茄炒鸡蛋与红烧肉装盘摆好之后,便至少在味觉上贴近了祖国与家乡。

世界再大,也大不过一碗番茄炒鸡蛋。

当你经历过,就会知道这些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4

近日读张爱玲一篇散文,名叫《谈吃与画饼充饥》,她在文章里提到了一种名叫“香肠卷”的美食。

她在多伦多的橱窗里,发现了久违了的香肠卷。其实并没有香肠,不过是一只酥皮小筒塞肉,于是掏钱买了下来。

过海关的时候,被油浸透了的小纸袋孤零零地放在柜台上,工作人员一脸的不愿意。她在偌大的加拿大,只买了这么一件小小的吃食。

因为童年时,张爱玲的父亲最爱买香肠卷,张爱玲便偶尔也吃上一只。

多年后远隔重洋,对父亲与上海的怀念,却猛然被异国街头的一道小食唤醒。遗憾的是辛苦带回美国,却觉得“手艺比不上从前上海飞达咖啡馆的名厨”。

只此一句,就透露出了她的心事——想吃香肠卷,更想念从前的上海。

这篇写于美国的文章,满目琳琅地陈列着各种美食,其实也是她对故国与故乡的一场深切怀念。所谓“画饼充饥”,也无非是把满腔心事述诸笔端,借吃抒情罢了。

据说,味觉记忆是人类最深刻的记忆,可长达40年之久。难怪那些新闻里的台湾老兵们,归乡后总被一碗饺子惹出泪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岂止乡音未改呢?他们的口味与偏好,依然是当初那个离家的懵懂少年啊。

从心上起的是愁,从舌尖上起的,也是愁。

当一个人说我想吃某某东西了,他可能是想起了某个地方、某个人、某种情……

何以解乡愁?可能就是一碗家乡菜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0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34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89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7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9评论 3 4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22评论 2 32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7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3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7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米线,顾名思义,米做的线条状的吃食。 网络百科里面说,米线,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云南称米线,中国其他地区称米粉。 作...
    tangcheche阅读 727评论 4 3
  • 一把倔犟昂扬的老犁 在平展展的土地 肆无忌惮地对视 深不见底播种的欢愉 细究着每道沟坎的往事 熟悉的带草腥的风里 ...
    画画的张平阅读 200评论 1 2
  • 到底什么才是爱情,我不懂,我却很想去懂,大概每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都不尽相同吧,而她给的定义是: 懂得与陪伴。 我和...
    时间隧道里的鱼阅读 247评论 0 1
  • 在生活中不断地做加法,是人们的惯性行为模式,源于需要不被满足的心理。我们需要被认可,需要被爱,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张好奇阅读 253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