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大概聊了一下弗洛伊德的理论主张,他提出的很多方法都在治疗的过程中被证明行之有效。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他的一些观点也得到了科学的验证。这使得经典精神分析流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追随弗洛伊德的学者也越来越多,精神分析协会在全球各地纷纷建立。但同时,反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最让弗洛伊德难过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卡尔·荣格的背叛了。
荣格从小性格内向,却一直对人抱有极大的好奇,所以长大后他致力于研究人格,这使得他逐渐踏入了精神病学的研究领域,并与弗洛伊德相遇。初期两人相谈甚欢,弗洛伊德十分看重自己新收的这位弟子,甚至一度希望他可以接自己的班,将经典精神分析传承下去,荣格也一度将弗洛伊德视为父亲般的存在,跟着他学习精神分析的思想。但随着不断深入地学习,荣格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但在与弗洛伊德的讨论中他发现,自己的这位老师固执到不容许别人有一点不同意见,更不用说与他探讨发展观点的可能性。在一番痛苦纠结后,最终决定与老师分道扬镳,寻找自己心中的完美理论。
离开弗洛伊德后的荣格经历了多年与精神分裂症的痛苦斗争,并探访了世界各地,一边治疗自己遇到的精神病人,一边了解其他民族和宗教的文化,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论,最终成立了分析心理学。但由于分析心理学是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并且仍然采用了弗洛伊德的动力模型,因此还是被后来的学者划分到了精神分析流派。但与其它新精分流派不同的是,它并没有试图将理论讲得更直白,更接地气,相反初读荣格理论的人会觉得理论中的神话宗教观念甚至比弗洛伊德的理论看起来更加地神秘,比如他强调的阴阳调和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非常地晦涩难懂的概念,这也成为荣格理论独树一帜的风格。我们从今天开始聊一聊他的理论具体说了什么?
虽说荣格经历了很多不幸,又性格内向,但是他的理论却意外地积极乐观。在他的眼里,人类是积极向上的个体,人的一生都在寻求成长和增长智慧。人生最有可能成功的时候并不是在懵懂的青年期,相反是在人生旅程的后半段,因此,我们应该趁着年轻多去积累人生的厚度。
而对于人格动力,虽说他沿用了弗洛伊德的动力模型,认为人是一个动力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相对封闭且不断变化的。他认为人格动力源自心理能,虽然有时候,他也会用力比多称呼这种心理能,但却赋予这个力比多不一样的内涵,他将其视为普遍的生命力,是包含了人们的物欲,食欲,性欲,情感需求等各种欲望的集合体,不只是对性欲望的追求。它运行的原理遵循了等值原则、平衡原则、反向原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还是和物理学中能量的内容相似,内涵解释起来也有相似的部分。
譬如,等值原则就是指你所拥有的心理能是定量的,每一部分虽然是变化的,但总量却是不变的,就像能量守恒定律。浅显一点说就是,笑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如果感觉最近自己不怎么想买东西,并不是你突然性情大变,清心寡欲了,而是支持这部分的能量转移或分散去了其他的一种或多种欲望里,比如可能你的食欲会大增。
而平衡原则是指上述的能量变化并不是毫无规律,任意变化的。转移前的特征在转移后仍然存在,并且会像熵增定律一样,出现热量从能量高的地方向能量低的地方转移的现象。浅显一点说就是,你的钱包支撑不起你的购物热情时,会让你从买衣服变为购买更便宜的美食,使得你从剁手党改入吃货队伍。
反向原则是指凡事总有例外,并不是所有的能量都会从高向低流动。当有的心理能特别高的时候,它反而会吸收周围其他较低的能量,使强的更强,弱的更弱。比如当你特别专注的打游戏的时候很可能会废寝忘食,我们总是这样,在各种能量变动中调和矛盾,解决冲突,寻求平衡,以保证正常生活。
对于荣格理论的神学色彩,则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理解中。虽然他也和弗洛伊德一样强调潜意识,但整体来说却更加被动,就像他说的“任何一个旁人对我们的理解都胜过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理解”,下一次我们来详细说一说。
TIPS:文章观点主要参考《人格心理学》(许燕);《人格心理学》(Jerry M·Burger);《荣格心理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