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的恋爱期,很快进入婚姻期,感觉被爱能力渐渐被生活压力剥夺。
其实,我的身边应该聚集很多爱我的人,可我的感知能力为什么越来越弱,只顾着埋头往前进。
这个现状,引起我的思索,是什么隔阻了爱的通道,又有什么办法打开“爱”与“被爱”的大门。
直到今年遇到这一批学生,班级有四五个令人头疼的特别学生,已经有两三个已经转化,融入班集体。可还有三个学生,孩子特别的特别。感受不到家长,学校的“爱”,仍然“我行我是”,无论好言好语,还是严厉要求。
其实,这些孩子,都是在小时候或者某一时刻,“爱”被冷冻了,所以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生1,男,上课无法专注,任何小东西,都可以引起他的关注与玩耍,比如粉笔灰,一个笔帽,一张小纸条。。。。唯独课堂无关他的事,集体无关他的事。常不经意就违反规则,被同学看见,就说:你去告吧,去告老师吧!
生2,男,课堂是他随意出入的“地方”,想说,就高举小手,偶尔回答的不错。但是走神常有的事,作业懒得做,潦草得很。常违反纪律,每次都有他的“说辞原因”,哭诉同学“欺负”他。实际在班级人缘不好。在家常跟妈妈顶嘴,偶尔会回嘴:我要去死。
生3,女,课堂发呆,因为基础弱,常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直接不敢拿作业,一直空白着,懒得动笔。
其实,这三个孩子,父母都有爱的想法,可是这些孩子感受爱的能力,比起其他孩子弱。
他们应该不缺爱,而是缺少感受被爱的能力。
被爱与感觉被爱是不一样的。最显著的例子是,许多父母不辞辛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完全没能注意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是感到有人关心自己,却没有被爱的感觉。那么,为什么需要感觉被爱,积极的情感联结有那么重要吗?
然而,大部分人害怕情绪、不信任情绪,他们相信情绪会引起不适当的行为。对此,本书作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让我们失去自我控制的并不是情绪,而是压力和那些用来回避情绪的能量。当我们感受到威胁并且无法释放压力时,身体会启动本能的反应(打、逃、僵),是这种生理性的失控切断了我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
压力的来源包括睡眠不足、重大的生活变化、工作问题以及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它们既会引发压力,又会带来沮丧的情绪。当压力按下情绪的按钮,而我们只知情绪、不知其背后压力,这是我们混淆情绪和压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