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需要一些测试来检验、闭环训练成效的时刻了
-----阿拉丁956
年初的运动计划,已经执行三周了,疲态初现。缘由均是单一训练的枯燥所致。
连续三周的低心率训练,人的体感的确舒服不少,坚持起来也没啥难度。可若按照此训练水准将之放进赛事之中,是否能够扛得住比赛时长时间居高不下的心率呢?这是一个疑惑点。
第二个疑惑点是,如此长时间的低心率训练,身体对这一强度已经形成了记忆,若强度的突然加大,身体需要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坚持多久、持续多长时间?
这,其实有那么点未雨绸缪之忧。
毕竟,赛事不是日常训练,训练上不了的强度,寄希望于比赛临时超水平发挥,多少是有点不切合实际的,也是存在较大风险的。
对训练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提前有所判断、有所顾虑,既是多了一份不同角度的训练审视,也是善于深度思考的表现,这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
一方面,说明计划编排有需要进一步校核的可能;另一方面,对此训练手段的存疑需要有具体实践加以验证的紧迫。
为此,需要一些测试来检验、闭环训练。若成效不是很理想,可以适当微调,但,低心率这一基础大厦是不可动摇之根基,其它微调项只是在低心率的前提下执行,不可越俎代庖。
若效果还不错,说明之前的训练方向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无它,继续执行即可。
诚然,枯燥是难免的,也是回避不了的。如何让训练更为有趣,的确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尝试听听书、音乐之类的,如何?可以试一试。
话说回来,起初在选择跑步这一锻炼项目作为长期项目持守时,对于项目本身训练的枯燥,是有一个基本判断的。但,也正因为枯燥,也希望借助自身的努力把这一魔咒击碎,从而救赎自身的惰性。
“基于自身、主动将之纳入困境之中,尔后希望借此提升自身韧劲”,这便是选择出发时的初衷。
目前,依然感觉到、体会到训练的枯燥,但,仍然未曾后悔。这也许是对自身惰性救赎的危机感或者冥冥中希望证明自身价值的迫切感在不断驱使的结果。
不管是啥缘由,保持持续、保持热爱、保持韧劲,依然是未来日子里不断继续努力前跑的加油器,训练方式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锻炼身体的初衷一刻不能位移及松懈——这是根本,也是动摇不得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