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闲鱼上购物被坑了。他买了一副耳机,结果发现右耳机没声音,退货不成,投诉无果,只能认栽。
他给我发来一条链接,我点开一看:《2025闲鱼最全避坑指南》。他告诉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以后才能在闲鱼上买到好东西。
我仔细研究了1个小时,看到最后,只记住了里面被坑的段子,至于技巧、方法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更可恨的是,为了学习这篇文章,我连跑步的时间都耽误了。
于是,我赶紧换衣服出门,跑着跑着,我突然反应过来,这事不对!
首先,我几乎不在闲鱼上买东西,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它?当然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如果要买好东西,为什么要研究避坑指南,这不纯属浪费时间吗?
人生是有限的,然而坑是无限的。达到自己的目标和避开一切所谓的“坑”,这根本就是两回事。
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中,我努力去追寻有限的几样美好的事物已经非常不易,哪还有多余的力气去避坑?
万千种商品混杂在一起,同样是20分钟,同样是100块钱,应该花在研究什么值得买上,还是应该花在什么坑要躲上?这个简单的判断题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心里有数。
因为你躲开了所有可能出现的坑,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得到你心仪的好物。
你只是避坑而已。
这样的思考行为方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就像在相亲中,你的目标是找到一个互相喜欢,互相欣赏,彼此待在一起非常舒服的良人,但你接下来的行为,却是学习各种相亲避雷技巧、渣男渣女鉴定秘籍。
然后你就会发现,你所接触到的每一个相亲对象,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坏毛病,你会庆幸自己掌握了分辨技巧,能够通过观察蛛丝马迹发现各种不好的苗头。但问题是,你避开了那么多“烂人”,你的良人在哪里?
你是奔着良人去的,却一直遇见歹人,问题出在了哪儿?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缘起不好——事情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因为出发点不对,后面怎么做都只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想要买到好物,寻得良人,就去看《好物指南》《私藏宝典》《良缘技巧》《佳偶妙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中获益,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能大概率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也让我想起,去年才结婚的高中同学的一件事。
他听人家说,恋爱和婚姻是不一样的,婚姻就是一片狼藉。婚后,他发现妻子果然像变了个人似的,身上全是坏毛病。
我们聚会时,他一直抱怨对方这不好那不好。
他说自己很爱她,但还是想离婚,我们劝他三思而后行,实在不知道怎么解决,不妨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后来他去找了婚姻咨询师,专家让他换个视角看对方,不要总想着挑毛病,而是多去发现优点。回家后,他按照专家的指示,越看妻子越喜欢,他苦恼自己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如果你一开始就想着找茬,那么你会一直“看见”对方的缺点来验证你的想法,最后缺点会越来越多,反之亦然。
这就是不同“出发点”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我也是最近才逐渐想明白这个道理的。
我平时喜欢写点东西,重点在于个人的记录与思考,不太在乎流量问题。如果我的出发点一旦变成了,这篇文章怎样写才能获得高流量,怎样写才能刺激人转发,怎样写才能引导人讨论,那么我就会写的非常难受。
这种难受不只是心理上的,还体现在写的过程中,因为我要去研究大众的喜好,学习吸睛的标题和写作技巧,不得已还得写一些违心的甚至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这种写法会抑制我的表达欲,我曾经尝试过几次,下笔艰难,生怕写错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段落,导致流量波动。
当我终于完成后,流量是提升了,我的内心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它距离我的发心越来越远了。
做一件事的初衷需要内心认可与正向情绪反馈,长久坚持做一件事更是如此。
正因为我选择了“我手写我心”,我在写作过程中才会感到自由,写完后才会觉得自在,也更愿意长久写下去。
在事情的最开始,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件事,自己内心是非常清楚的。出发点好不好,稍微花一点时间思考也是能清晰分辨的,只是如何选择,就全看个人了。
希望我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热情洋溢,舒适自洽。这也是今年我送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