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慈善,我们可能更容易联想到哪个有钱人捐了巨额。当有什么灾难发生的时候,总会有人慈善绑架富人。可是慈善不是富人的代名词,他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当你的良心驱动你去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就是在做慈善了。那颗心思无法用金额来衡量的。正如那个曾经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菜贩陈树菊,与广东湛江捐赠两亿给村民建别墅的陈生相比,陈树菊捐赠的数额确实不大。富人捐了巨额的善款之后,他们还能够过自己富裕的生活。可是像陈树菊这种小人物,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赚了钱,说捐就捐,生活立刻就“一朝回到解放前”,每天过着拮据的生活。据《陈树菊——不凡的慷慨》记载,陈树菊几乎天天吃白饭配罐头面筋。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慈善真的不用多费力,只要我们由心而发,并且身体力行去帮助一个人,那也称得上是慈善。以前,我看电视看见募捐名单和数额的时候,我会笑说“那个人捐几十块也好意思”。现在想起来大错特错,那些捐几百块几千块的人,捐了钱之后,生活也不会有多大影响。而那些捐几十块的,或许没有了这几十块,他们就要简衣缩食几天。关键是我在批评取笑别人的时候,自己还根本就没有捐钱,现在想起来实在是惭愧。另外慈善也不是仅仅通过金钱来体现的,每次灾难过后,总有一些无名的志愿者加入到救助队伍中,为需要之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一种慈善。
在做慈善的时候,我们确实要付出。往往有人会因为害怕付出而望而却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社会就好像越发得冷漠,关心自己的官名利禄,对于他人的一切,即便是别人所遭受的艰难困苦也视若无睹。最好就是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尤其是在这个信任缺乏的时代,我们宁可明哲保身,也不愿意去救一条看起来垂死的生命。我们害怕,我们恐惧。那样的慈善不仅会令我们没有收获,更可能会令我们蒙上平白无故的冤屈。确实,我们没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可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因为害怕自己受伤害而拒绝去行善,那我们需要帮助时,我们能求助于谁呢?
慈善可能令我们承受风险,也可能不会,但他一定能令我们有所收获。因为一旦我们参与到慈善之中,我们就能够启动我们的照顾与关怀反应,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正面反馈。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中,作者就为我们详细列举了照顾与关怀反应给我们的神经系统带来的正面反馈。
照顾与友善反应会提升大脑三个系统的活动,社会关爱系统有催产素控制,该系统被激活是,你感到更多的同理心与信任,并强烈想与他人亲近,这个网络还抑制大脑中的恐惧中心,提升勇气。
奖励系统释放神经传导多巴胺。奖励系统的活跃提升动力,抑制恐惧。如果压力反应包括多巴胺上升,那么你会对自己做有意义事情的能力感到自信。多巴胺还刺激大脑,渴望身体行动,保证在压力下不僵住。
协调系统由神经传导血清素驱动。这个系统被激活,会强化你的认知,直觉,和自控。这将使你更容易知道需要做什么,确保你的行动有最大积极影响。
书中研究表明,那些关注自我目标的人,更容易感到困惑,紧张,生气,嫉妒和孤独。这些目标带来的情感随时间积累,于是持续追求自我目标的人更可能抑郁,而被宏大目标驱动的人,对生活表现出更高的幸福和满足感。在经历过二战集中营的折磨的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也写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个事物或某人(他以外的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需要面对的他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任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我们因为害怕个人利益受损而拒绝去做对他人有益的慈善的时候,我们看起来没有损失。其实我们已经失去了追去幸福感与满足感的机会。而当我们选择去为别人所付出的时候,我们确确实实付出了不少,可是我们也实实在在收获了很多看不见的精神上的满足。我们总是想通过金钱和权利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可是往往当我们功成名就的时候,我们却不一定幸福。既然幸福感如此轻易就能够获得,那为什么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点善事呢?这大概也就是驱动那些明明自己一穷二白还要省吃俭用从破烂的口袋里抽出发皱的钞票去帮助他人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原动力。他们的初心通过实践赋予了他们物质享受所缺少的来自精神上的幸福感,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这样过的很苦,反而觉得自己很开心。
我们也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明明生活已经够苦了,就没有必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这反而会加剧我们心里的压力,令我们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这就是《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中提到的溃败反应。
溃败反应是对重复成为受害者产生的心理反应,会导致没胃口,社交孤立,抑郁,甚至自杀。他的主要结果是使你灰心。你失去动力、希望和与人交往的意愿。你无法看到生命的意义,想不到什么行为来改变情况。
拒绝去帮助与自己有同种遭遇的人,反而会使自己陷入更加难以自拔的深渊。
“不是因为会获得掌声或得到证书才奉献自己的时间,去爱别人,仅仅因为是对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是从哪一个大爱无私的慈善家口里蹦出来的金句?其实,这是出自在宾夕法尼亚州劳教所,给濒死犯人提供临终关怀的男犯人的口里。在通过给临终病人提供照顾的过程中,犯人护理员们几乎没有报酬,也得不到特别福利,但是他们都将自己当做是富有同情心的护理员。这就是照顾与关怀原则在其中起作用,一旦我们决定对别人施以援手,幸福感就会使我们内心充盈起来,即便是缺失了爱的人,也能够在过程中重新拥抱爱。
慈善,无分大小,无分人种。只要你去做,你会付出,可是你也必然有收获。这种收获在无声无息地滋润我们,重新唤回爱。我们的世界,因为爱,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