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竹林七贤》有感
《知中·竹林七贤》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系列的第五本书。这本书全面剖析了竹林七贤的人生历程,深入解读他们身处的魏晋乱世,多角度探寻魏晋风度真义,全面解读了魏晋七贤和他们磨炼时代。
之所以会买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对竹林七贤的喜爱,曾读过《世说新语》,但是因为语言较难懂而没有坚持读下去。而《知中·竹林七贤》是以现代视角写的书,结合了现代各方面的史学研究,当然也有笔者自己的看法。另外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本书的外表,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图片,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依据,也让我们在读文字时脑海里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这也是我第一次买“知中”系列的书。“知中”的宗旨是“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首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许,“知中”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但若我们想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我们自己研读更多的书籍,但它无疑是成功的,它以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让很多人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本书的开头,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陈寿、鲁迅、钱穆、陈寅恪,他们在中国文学、史学上的地位无需我赘言。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竹林七贤。“他们地态度,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戴。若在平时,他们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鲁迅先生是从反抗封建旧礼教的角度来诉说他对竹林七贤的看法的,但在现代读者的眼里,我看到了一份真性情。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竹林七贤的印象也大抵如此,这也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但是,此书里的竹林七贤是丰满的,我看到了更加鲜活的竹林七贤。此外,这本书还从外国视角探讨了竹林七贤,引用了美国汉学家侯思孟等人的看法。在这本书的最后,还引用了高罗佩对嵇康和阮籍关系的研究,这也是此书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部分,也是一般学者不会研究的内容,却让读者觉得他们并不遥远。
曾经很喜欢嵇康,当然对于嵇康外貌也有着许多幻想。在《世说新语》里曾读到山涛对于嵇康的赞美:“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偎俄若玉山之将崩。”世传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此书不但介绍了七贤的生平和关系,还介绍了他们身处的时代。魏晋名士的音乐之道,席卷魏晋的玄学思潮,魏晋任诞之风,魏晋清淡之风,魏晋名士与酒,五十散与魏晋服药之风,魏晋佛教的兴与衰,魏晋文学发展小史,诗词中的竹林七贤,这些内容与七贤有关,却不仅仅是七贤的故事,而是整个时代的大势。历史人物,无法孤立于其所处的时代而存在。可以说,时代造就了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又影响了时代。正是因为魏晋时代的动荡黑暗,才造就了竹林七贤这样一批真性情的人。政权的动荡,同时代文人被连连诛杀,这对竹林七贤来说是极大的震撼。这样环境下的七贤,在反抗时代的同时却也无可奈何,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便也体现了这一点。当他们无法对这个时代作出改变时,只有通过“放飞自我”来实现自身的解放并且疏解他们的愤懑。
这本书中介绍到了许多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轶事。“青眼有加”这个成语来自阮籍。“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喜弟康闻之,乃赉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还有一次,阮籍在服期间仍在司马昭的宴会上喝酒吃肉,严重违背了礼法行为。阮籍也曾说过:“礼岂为我设邪!”多么狂妄而又坦荡的一句话啊!阮咸与猪共饮也是如此。
此书中还介绍到了许多“小人”,他们有些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七贤的悲剧。钟会,字士季,太傅钟繇幼子。《世说新语》里也曾多次提到钟会。《知中·竹林七贤》中也提到了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钟会写完《四本论》后,约了当时一些贤能杰出人士一起去找嵇康。当时嵇康正在树下打铁,向秀帮他拉风箱。嵇康挥锤敲打不停,旁若无人,过了很久也不理钟会他们。钟会离开时,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次事件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钟会由此记恨上了嵇康。数年后嵇康因吕安案入狱,因嵇康曾经对司马氏政权表达过不满,司马昭欲借此除去嵇康,但顾及舆论而犹豫。而钟会趁此机会进谗,使司马昭下决心杀掉嵇康。但嵇康的悲剧不只是源于钟会和司马昭,这是这个时代注定的。司马氏集团在魏晋时代不可否认地推动了时代地发展。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文化繁荣与政权黑暗并存的时代。角色定位也使他们注定无法成为完全的隐士。
虽然,在那些传统士族看来,七贤有些行为是不合礼法的,但归根到底,七贤依旧是士大夫之族。此书中有一个部分也谈到了中国“隐士”文化。隐士首先是“士”,这就决定着他们不可能真正做到“归去来兮”。他们饱读儒家经典著作,并非没有一个仕途梦。“王业需良辅,建功俟英雄”,谁不想大展宏图?但自身难保,遑论仕途?“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的这首咏怀诗可以说是他们的内心独白了。“在政治屈从和人格保全的钢丝上,归隐山林或许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正如此书中所说,他们只有选择归隐了。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也曾提及过七贤,“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说阮籍猖狂,认为不能效仿阮籍的穷途之哭。《晋书》里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而哭实则时一种无奈,内心的愤懑如何能解决?恸哭不过能稍稍纾解而已。我想,魏晋名士们对酒的喜爱也是如此吧。酒能解愁,“饮酒便成为一种消极抵抗的方式,诗酒酬酢,长歌当哭”。《世说新语》中说:“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与酒是分不开的。
在当代,竹林七贤那样的名士已经不复存在,竹林七贤不过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向往罢了。读到竹林七贤的轶事,在笑过之后,只剩下了感叹,我们为他们而悲哀,殊不知没有那样的时代,也许就不会有竹林七贤这样一群名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