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不是书评,仅从个人体会切入分析。
主流经济学理论研究有个前提,即理性的人。但我们是人,人性是复杂的。而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却被那个研究行为经济学的家伙理查德·塞勒摘走了。他的贡献在个体决策的经济学分析和心理学分析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当看到稀缺二字,大脑中飞快检索经济学课上理论,嗯!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资源有限的稀缺。嗯?单拎出来放到应对具体某事时的决策行为上讲,就会产生由当事人的认知状态各异而延伸出的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无论时间,精力,金钱还是其它,对于人来说都可以看成是资源。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一定的情况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呢?
记得前几日一早,我照旧按习惯听蔡叔的语音,正好我家先森抽空回来去交暖气费,然后我就安排他顺道干点什么。忽然先森就发火了,“我这客户还等着呢,你让我干这干那耽误活儿!”忽然意识到,可以从稀缺角度去解读他发脾气的原因所在。
平日这些活儿都是我负责,他的家庭分工主要是公司。现在我二胎坐月子,这家里事儿就轮到他去办,正巧碰上公司赶订单,无论时间还是精力上他都在匮乏状态。哪怕他平时挺理性一人,这种情况下他也认知受限,看那模样神情,感觉他像风箱里的一只老鼠,狂躁而短视。
这种现实情况下,我怎么更好地应对呢?我没有按照自己一贯的摆事实讲道理的风格处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考虑到家里有阿姨和婆婆在,我立马意识到得冷处理,人都有面子,好吧!请你帮忙把暖气费交了,剩下的事儿等我出月子再办吧。
这事儿要搁一年前,我肯定任性冲出门自己把这事儿给办了,自己能干的不求人。但这样的话,内心却是并不平静,而我比较注重个人感受,可见这种处理方式并不妥。
当我试着从感知自己的角度出发,我就拥有了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样,无论发生什么,我能看得清这事儿本来的样子,可以轻松的分析原因而没有情绪负担,剩下的反而就只是自己对这事的应激反应了,即人的自控能力。这在心理学上也被叫做“ABC理论”。掌握这种方法论,可以解决很多相似问题。
有了这层觉察后,对于我这种容易内耗个性的人反而像获得重生。这种力量可以带我找到内心的平衡点,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让我的情绪在合理的范围流动。这里不禁想到毛爷爷的《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我活着的目的只有一个,改造自己,即自我成长。
第一次写文,请大神们多多指教哈。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