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开始接触道学,就一直有个想法,“道”能不能简练而又准确的概括出来。拜读《唯道论的创立》让人欣喜万分,宫哲兵教把老子之学的精华总结为四句话。不过随着对“道”的理解,回过头来突然觉得这四句话有点问题了。
1、唯道论是怎么来的?
按宫哲兵教授所述,老子是唯道论的创始人,创立了比较完整的道论体系。唯道论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中国文化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唯道论。主张继承祖先的遗产,坚持“万有唯道所生,万有唯道所成,道在万有之中,万有唯道所主”的思想。
2、“唯道论”有什么问题?
宫教授依据《老子·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提出“老子提出了唯道的概念”这个观点,得出“老子是唯道论的创始人”这个结果。实际上这是对“德”的描述,“唯道”并不是概念,而是说“道德关系”是这个样子。至于创世人,老子是道家学派创世人,道教创世人。按照“功成而弗居”的思想,笔者认为老子一个创始人都不想当。“唯道论创始人”是后人又硬塞给死人的一顶帽子。
很显然,宫教授丰富“唯道论”的内涵,是用以解决“道”到底是属于“唯心”还是“唯物”这个学术争议。东方有东方的哲学体系,西方有西方的哲学体系,没必要非用西方公式套入东方的概念之中。西方的唯物派和唯心派是根据“物质”和“意识”的属性关系划分的,我们的古哲说的“万物”能等同西方的“物质”吗?在西学东渐之前,我们并没有“意识”这个概念。所以宫教授,提出“中国文化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唯道论”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就叫道学,老学,或老聃之学。人家叫“卡尔·马克思”,你也学人家在名字里面加个点,一点意义都没有。
2、唯道论这四句话有什么问题?
先解释一下“万有”这个概念,之前是“犹万物”。两个词语对等的,意思一样。宫教授加入了新的概念“万有是比万物更广泛的存在者,如伦理、规律等。”拓展了“万有”的含义,使“万有”包含的内容更广泛。这是理解“唯道论”四句话的基础。
2.1、“万有唯道所生”,这句话源于对《老子·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读。而笔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老子·25章》:“可以为天地母”既然明确了“万有”都是“道”生的,何必说“可以”呢?直接说“道是万物天地母”不更直白吗?《老子·2章》:“有无之相生也”。说的很清楚,万物之间是有无相生,而不是道生万物。至于万物怎么个生法?按《老子·25章》:“道法自然”解读。万物遵循“道”自然而生,道可以看做是万物母,但不是万物之母。《老子·1章》:“有,名万物之母”,把“有”叫做万物之母吧。那么这句话,还是遵循原句比较好《老子·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2、“万有唯道所成”,源于《老子·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据高亨考证:“一者道也。”宫教授据此得出“老子将道称为一,是因为道是天下唯一的,举世无双的,道有创生万有之功,成就万有之德。”首先高亨考证不可靠。《老子·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只是个表字而已,“大”这个名字叫的很勉强,如果“道就是一”的话,老子何必这么为难?《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一”既然能言能论,是属于常道?还是非常道呢?《老子·42章》:“道生一”,“一”是道的话,请问她怎么能把自己生出来?《老子·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帛书“器”)成之”我们不能说“势”或者“器”就是道,那么“道”哪里来的“成就万有之德”?《老子·2章》:“难易之相成也”,《老子·2章》:“弗为而成”,《老子·37章》“道常无为……万物将自化”。这几句是“无为”思想的来源,道无为,万物自化,自然而成,圣人效法道“居无为之事”也是出自这个原因。那么“万有”全都是道生成的,还说的通吗?万有是遵从道自然而成的,道是没有作为的。
2.3、“道在万有之中”,唯独这句没问题。分享一则小故事,加深印象。
东郭子问庄子:“道,究竟在哪儿呀?”
庄子说:“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总得说个地儿呀。”
庄子说:“在蝼蚁之中。”
东郭子说:“怎么能在这么卑微的地方?”
庄子说:“那就在小草之中吧。”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
庄子说:“那就在砖瓦之中吧。”
东郭子说:“那不还是底下吗?”
庄子说:“道在屎尿里”
东郭子无语。
2.4、万有唯道所主,这种宫教授引用比较多,一条一条分开讨论。笔者认为“道”实际上是不主任何东西的,任何事物都是自然的,道只是于无声处发挥作用而已,万物自然归附,归附的不是道,而是道生出来的规律,规律服从于道。
《老子·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万有的宗主。来句绕口令:是“似”不是“是”,“似”表示不确定,“是”表示肯定。老子都不确定的东西,怎么到这里就确定了?
《老子·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老子·37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朴就是道,道能够让天下归顺,让万物服从。道对万有的主宰是非常特别的方式,这种主宰不是命令式的,而是自然的。“朴就是道”,观点雷同“道就是一”。凡是说什么什么就是“道”的,都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这种说法是不可取的。“象鼻子”是“大象”吗?再说“主宰”,本义是“主管;支配”。都“主”了,还怎么“自然”?一个概念没有解释清楚,又混淆了另一个概念。《老子·10章》“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说的很清楚了,是“不宰”,而不是“主宰”,更不是所谓的特殊的主宰,间接的主宰。不管哪种形式的主宰,都不是不宰。
《老子·51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对万有的主宰是间接的,创生以后就由德去培养和支配万有。这里又加入了,支配的概念,都支配了,还哪里有“玄德”啊?
《老子·51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对万有的主宰是无为的,无欲的,它不自以为主宰而成其为主宰,它不自以为伟大而成其为伟大。还是上面的概念“长而不宰”、“长而不宰”、“长而不宰”重要的话,说三遍。“不自为”不是“不自以为”,不认为是就不是了吗?我认为我无为了,我就真的无为了吗?这不是主观“认为,以为”的事情。而是“不自己,为”,自己不作为,道无为,是真无为,而不是自认为无为。
《老子·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说实在的,整改该过程有批作业的快感,可能上学被教授批多了,现在开始批其他教授的作业,小得意。为什么要求这么逐条分析一遍呢?因为起初对道学不是很了解的时候,觉得这四句话就是真理啊,还专门写文章推广。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发漏洞百出,一方面以宫教授的作品为底本通过分歧比较,表达个人观点,另一方面也在系统的纠正个人认知,同时还能再熟悉熟悉原文释义。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