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性语言
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孩子们不再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父母?为什么少有父母能成功地担任帮助孩子的角色?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分享——“接纳性语言”。
大家可以带上纸笔来做一个小练习,假如有一天,你15岁的孩子在晚餐桌上宣布:“学校太没劲儿了。学的都是一堆无关紧要的事实,一点用处也没有。我决定不上大学了。要想成为一个重要人物,根本不需要接受大学教育。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出人头地有很多其他方法。”听到孩子这样说时,大家通常是怎样回应的呢?
是不是这样的:
1.“停止抱怨!不上大学,你长大后能干什么?”(命令)
2.“如果你那样做,你会后悔的!”(威胁)
3.“你应该调整心态,好好去上学。”(说教)
4.“等过几年再决定大学的事。”(建议)
5.“大学的生活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说服)
6.“在这件事情上你大错特错了。”(批评)
7.“我认为你是对的,我同意你的看法。”(赞扬)
8.“你是个被宠坏的小鬼。”(嘲笑)
9.“因为你在学校不太顺利,所以你才有那样的感觉。”(分析)
10.“明天你就不会这样想了。”(安慰)
11.“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想法的?”(调查)
12.“咱们别在餐桌上谈这个问题了。”(转移注意力)
以上12种回答方式,有没有一两种或者更多种似曾相识?
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大部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相信帮助孩子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接纳的语言”。因此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中充满了“评价、责备、批判、教训、教化、警告和命令。”这些信息都传递出一种对孩子的不接纳。而不接纳的语言会让孩子成为父母口中的那个样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性认同”。另外,不接纳的语言还会将孩子推开,孩子不再跟父母交流。
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完全接纳时,他就能破茧而出,开始思考自己能做出什么改变、要如何成长,如何塑造全新的自我,让自己更有作为。接纳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打开心扉,它让孩子们乐于把自己的感受和心事告诉父母。那父母怎样向孩子传递接纳呢?什么是接纳性的语言呢?
一、 用不加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比如:当孩子专注于某项活动时,父母不加干涉、放手不管,这就是一种有效表达接纳感的非言语方式。
二、 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一种接纳感,保持沉默——是相当有效的一种非语言信息;
三、 通过言语交流表示接纳;不评判的积极倾听——把对孩子说的话的理解反馈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