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PET这本书关于“接纳性语言”章节后的收获:
当一个人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他人,同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有力的帮助他人的能力。接纳就像土壤,它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能力。我们从小的观点是:如果接纳一个孩子,他就会保持现状。因此告诉自己想要帮助他,就必须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我现在所不能接受的。
大多数家长为孩子所长所提供的土壤,都因为充满了评价、责备、批判、教训、教化、警告和命令而变得沉重:这些信息传递着对孩子的不接纳。不接纳的语言会把孩子推开,孩子不再跟父母交流。
接纳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打开心扉,它使得孩子们乐于把自己的感受和心事告诉父母。接内性语言是能制造惊人效果的利器,他们协助孩子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促进孩子的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成为独立自主、可以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人,给予孩子足够的力量,处理童年和青春期的失望和成长之痛等。在接纳所带来的影响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让孩子有了“被爱”的感受。
因为接纳他人“如其所是”就是真爱的一种行为,被他人接纳后,才会感觉到被爱。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孩子才能确知是父母接纳他。接纳来自于内心(一种态度、一种心情和感觉),它必须被积极主动地表现出来。恰当地谈话方式有疗愈作用,可以促成建设性的转变。父母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用“建设性”的方式与人谈话。
用非语言表示接纳
人类传递的信息方式有两种:一为语言(我们说的话),一为社会学家所说的非语言信息(我们没有说的话)。非语言信息表达的方式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或用其它行为传达的信息。
用不干涉的方式表示接纳
父母不干涉孩子的活动,就传达了父母接纳孩子的讯息。很多父母会闯入孩子的房间、介入他们的思想、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并且无法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这些都是父母的恐惧和担忧,以及自己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感到不舒服、父母是以孩子的成就为骄傲;父母有教条般的是非观,固执地认为自己说的才是正确;密切的期待;过度地关心等等,这些都让父母多半无法允许孩子各种“自由”,所以父母要拥有“不干涉地态度”真的很困难。
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很多,总会认为自己应该教会孩子一些道理,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做?迫不及待想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一股脑的复制出来,教给孩子。孩子在画画的时候,会忍不住地纠正,你说这画的是鸟?太难看了,一点都不像。来,妈妈教你,应该这样画的。你看看你涂的颜色是错的。太阳是金黄色的,而不是绿色的。积木应该这样堆才得堆得高。孩子还没来得及体验,我们就期待孩子像我们一样什么都懂。
这些行为这些语言都说明了我们的不接纳。我们斩断了孩子的好奇心、暂断了孩子的兴趣、暂断了孩子独立,长大后,那个没有想像力的孩子,什么都听父母意见的孩子,把父母当成天的孩子,依赖父母的孩子,很多人都会吼出:我这么尽心地付出这一切,帮你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会变得这样?然后父母却从来不反省,是我们自己造就了孩子的这一切。在孩子愿意自己探索的时候,我们把手伸得太长,话说得太多,不停干涉着孩子,就很难养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当成神一样的存在,孩子的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去体验,去悟,我们只需要学会倾听,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孩子需要依靠的时候给孩子一个依靠,孩子才能活出属于他的生命力。
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
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接纳感。保持沉默,被动倾听,是相当有效的一种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对方感觉真正地被接纳。
用语言表示接纳。
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蕴含父母效能的关键。
父母回应孩子的内容涉及十二类:
1、命令、控制、指挥
2、警告、训诫、威胁
3、规劝、说教、布道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
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
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
7、赞扬、表示赞同
8、归类、嘲笑、羞辱
9、解释、分析、诊断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
11、调查、质问、审问
12、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
在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问题时采用的沟通方式,每一条信息都向孩子传达了你对于他的看法。这些方式会造成孩子停止开口、使孩子感到内疚或无能,减低孩子的自尊,引起他们的自我防御,激发愤恨,使他感到不被接纳等。
回应孩子的感觉或困扰的问题,最有效、最有建设性方式之一是使用”门把手“法,或者是“邀请对方多说一些”。这些回应不含倾听者本人的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却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情绪。
传达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它表达了下面的意思:你有权表达自己的感觉;我尊重你以有你个人的想法和情绪;我可能会从你那里学到些什么?我真的想听听你的观点,你的主意很值得一听;我对你很感觉兴趣,我希望和你建立亲密的关系,希望更多地了解你。
利用邀请孩子开口的开启法是打开孩子的谈话大门,但是我们更应该学会积极倾听以此打开这扇门。
积极倾听比被动倾听更为有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把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都包含起来了。
不论何时,当一个孩子决定与他的父母沟通,他就会开口,因为他有需求,因为他的内心产生了想法。比如:她想要一些东西,他感到不安;他对某些事有情绪;他为某些事难过,他遇到了问题:这些就说明孩子的生命体处在某种不平衡状态。
比如孩子选择向父母表现她的”我很饿”的信号。这个选择的过程被称为“编码”:孩子选择了一个编码。她会说:“晚饭什么时候做好?妈妈。”这个编码或语言符号会转化成一种被接受者(妈妈)所感知的气氛。如果妈妈能够正确地解码,他就会明白孩子已经饿了。如果理解错误,以为孩子着急吃饭后出去外面玩。他的解码是错误的,整个沟通过程便会中断了。
接收者误解了发送者的信息,而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误解的存在。所以这里让我想到了周老师说到的核对的重要性。这里的解码也可以理解为核对。如果父母能检查一下他的解码过程是否正确,以便确定自己是否有误解孩子。他只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就可以了,也就是核对。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他解码的结果,向孩子询问:“你希望在睡觉前出去玩?”当孩子听到妈妈的反馈后,孩子也就知道妈妈的解码是不正确的,也就会重新反馈给妈妈。而妈妈在第一次反馈给孩子他所理解的孩子的原始信息时,他就是在开始进行积极倾听,才能达到有效沟通。
孩子有情绪时,需要父母鼓励孩子,孩子才愿意敞开胸怀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孩子的情绪才会得到释放。积极倾听帮助孩子弄清他们自己真正的情绪,也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温暖的亲密关系,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影响孩子,让孩子变得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和主意。
积极倾听:需要父母把球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已分析问题,找到某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积极倾听传达信任感,能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主、更有自我责任感、更加独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运用积极倾听所应具备的态度 :
1、想要听到孩子要说的东西,愿意花时间去听。
2、真诚地想要在当下帮助他解决问题。
3、真诚地接纳他的情绪。
4、信任孩子有处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并有能力为他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5、认识到情绪是暂时的。
6、必须把孩子看作是某个独立于你之外的人。
一个独一无二、不再与你产生联系的人,一个经由你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身份的独立的个体。父母在他面临问题时与他一起,而不是介入其中。
积极倾听的风险
积极倾听需要倾听者放下他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专心接收孩子的情绪。要从别人的视角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想法或情绪,暂进把自己置于他的位置,要用他的方式去看世界。作为一个倾听者,冒着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风险。当你毫无保留地接纳他人的经历时,就可能会对自己的经历进行重解释。人们实际就会被他们真正所理解的东西所改变。
这里的倾听不仅仅是指和孩子沟通,成人之间的沟通也一样可以用到积极倾听。老婆对老公说:整天都要我洗碗,我好累。老婆想要表达的是我需要关心。这个时候老公的解码,老婆不想洗碗,想让我洗。那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有什么累的,我不是天天要去上班。你干点家务就在叫。老公没有接纳老婆,可能会引发争吵。
如果他懂得积极倾听,他能解码出:老婆需要我的关心。那么他可能就会老婆说:辛苦了老婆。你要太累了,不想洗我来洗。或许老婆只是发发牢骚,这个时候听到老公的关心,反而会主动去洗。因为她的编码被老公解码了。学会解码孩子或成人的话中话,真的还是需要每一个人只有提高了意识,他想表达的是这样意思吗?通过核对,来确认自己的解码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