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可镂
自作诗
水闲山逐联
王国维书信摘录
隶书学习述要:
学习隶书我认为自《礼器碑》入手较为方便,这不单是因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艺术价值极高。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而且,从此碑入手能更好地避免一些流行的“隶书意识”,更少的产生不良“隶书习气”,远离那些“易学”的汉碑个性惯性表现,能较完整的理解东汉时期的书法风气。
如果从个性而言,《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砷刻如《张迁砷》、《曹全碑》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笔画或细或粗,秀而不弱,壮而不臃,笔意飞动,清新劲健。⋯⋯此处可以添加种种文学性描述,天花乱坠,足以把学习者绕晕。其实过多的关注其所谓“线条起伏变化”等“字帖特征”,而忽视了隶书中的文字时代共性,实难入汉隶之门。作为学习者,要自下而上的筑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赏析,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更多主体精神与气质,在学习之初不要花太多力气去追求,找到身边最接近自己实际能力的那级学习台阶,更有实际的学习效力。
学书始于点画,终于点画。点画虽是学书法的第一步,但书法中最高级的描述也只是跟点画有关。比如雄厚,比如秀劲飘逸,比如苍润,比如清刚等等。这些审美内涵,无一不附着于点画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些名作,会因为不同的勾摹者而产生各种气质变化,勾摹所信息遗失、变化的部分即是点画部分。从学习角度讲,初学者不宜把入始之初的眼光第一阶段就作用在那些玄微的精妙用笔方面,因为一个艺术大师一辈子努力凝结起的艺术精华不是一个学书者几年就能勉力学到的,吴昌硕所云“一日之有一日之境界”并非是在结字章法上不断变化,而是在用笔上体会日渐加深,点画精神既然不是一日之功,则应该做长远打算,需要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阅历等等来共同完成这个结果。
从点画学习,怎样才算基本入手呢?我以为,能基本掌握字帖中点画基本用笔套路,既算完成第一步的学习任务。比如隶书,你要理解隶书的上一个时期的书体的书写规则,以及隶书本身在文字历史阶段发展的历史需要。简而言之,篆书因为难写难识,从文字实用角度来讲,隶书如果不去突破这些文字使用中的不便利,那么隶书它的文字实用意义就失去历史存在感。所以,上一个时期的书体对下一个时期的书体有历史影响,那么其中就有一部分跟上一代血脉相连的部分。比如保留中锋入笔,因中锋入笔,大多数点画便由中锋产生,点画形态变化则不大,所影响的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变化也就不大。因此,如果在一开始过于追求点画的起伏变化,就犯了历史错误(这一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审美着力到如此精微)。至于侧锋,在隶书中所处的份量所占比重很小,虽然比重小,所处却是主笔次主笔地位,如果侧锋表现失当,则整体精神风貌就受影响。但是侧锋带来的笔画形态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点画之间的空白部分,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隶书侧锋,它的表现位置,基本是在字形的点画空旷之处,影响不到空间的匀整。所以篆书隶书,以古质胜,而不是以变化胜。
完成了基本的点画训练,还要进一步练习点画的组合。或者讲我们在学习中可以把隶书文字的组成部分按照组合块面加以区分。每个块面都有其不同的表现意识。或开或合,或大或小,或茂密或疏朗,或劲拔或婉转,总要有所区分。所传王羲之书论里有“每做一字,须数种意”就是讲的这种组成部分的变化。要抓住其组合规律,以后在创作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字与字的临摹练习中,要注意字的大小,疏密,欹正等变化,有时候,往往笔画少的字反而写得会大,这也是演化成后来书论“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展之贵大”的理论之本。这种理论产生的形式表现能在使用文字的时候加强其文字形态特征,以达到易辨识的目的。所以,不光是“每做一字,须数种意”,又须“字字意别”,怎么样?这样隶书、楷书、行书是否在形式思考上是一脉相承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字形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承让顾盼,偃仰向背,才能使变化多端的形式因素和谐统一。
写字不要考虑太多章法设计因素。要更多的学会生发,“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由点画生发结构,由结构生发章法,随机应变,相机行事。这些需要长久的训练才能达到,积累经验更要耐得住时间的磨砺,任何一件事情要成功,不光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还要知道该在什么地方用工,该在什么地方偷懒。生命短暂,学习前人的经验,避免自己浪费更多精力在无用功或“负功力”上,才有可能成长得更茁壮。
以上特点在《礼器碑》里面能比较容易找出,这些需要大家仔细揣摩,临习《礼器碑》,在用墨的处理上可讲究一点儿变化。一般在书写时,墨色宜润泽,不宜枯燥。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粗的点画(侧锋)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点画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但需要于按中见提,提中有按。如果临习时要写一根字贴上“方笔”入纸的点画,而一不留神写成圆笔入纸。这一笔临摹不准确并不会因为用笔变化而遗失了礼器碑精神,方峻之“形”的失去可以通过劲健之“意”的补充来完整它。这就是书法中所谓“遗形取神”的道理。临习熟练以后甚至可以改变它,或纯用中锋,或整体加重,或整体变轻;或尝试写成其他碑的特点,抑或写成其他书体⋯⋯在改变中了解笔形与笔意的变化关系。
所以,临摹过程不仅仅是锤炼自身观察能力和摹仿能力,这些是学习的能力;还要提高学习中提炼信息的能力(取舍能力)、想象力等所要具备的基本运用能力。只有能力的提高才能帮助大家获得艺术的表现手段。至于成就的大小,则需要看综合因素,这些需要同学们自身修养、历练、熏染,或曰“必资神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