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三公子”连续发布公众号内容,特别喜欢她能用平实的语言,把心理学相关知识娓娓道来。
“我和我的自我察觉”这一篇里,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
你的生命不是用来完成别人的梦想。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明白,什么样的幸福是真正想要的,这个幸福是由多少元素组成,把那个画面尽可能详细描绘出来。然后对着这个画面,重新看现在的生活状态,把那些跟幸福生活背道而驰的东西,放弃掉,留下那些跟自己幸福相关的事情,用心用力。
曾经看过的心理学书籍和一些关注的大小咖公众号,都不止一次看到“要利用一个安静的时段,屏蔽干扰,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等类似建议。而且都无一例外地强调“独自反思”的重要性。
或许是害怕自己根本不知道结果,也或许想刻意逃避这样的内观。总之,“听过的道理”根本不曾认真实施,因此,不踏实的感觉总会如影响:想弄清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但被各种不安全感包围时,也只愿意逃避,闭着眼睛往前冲。
最影响生活质量和浪费精力的内耗,就这样时不时循环往复,现实生活中的麻烦也借此机会轮番上演,内心那片本应精心打理的土地荒草丛生,一片荒芜。
既然做不到静下心,用整块时间面对内心,就用“最小化产品”的方式,先记录下让自己感受幸福的瞬间,先把这片土地种上鲜花,慢慢赶走荒草吧。
我想要的幸福,应该不止是一帧画面,而应该象一部小电影,由许多镜头拼接而成。今天,先想想与季节和气候相关的幸福事情吧。
第一个镜头,会选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春秋季节,和家人一起在空气清新的郊外,悠闲的溜溜弯、看看风景、聊聊家常。
第二个镜头,应该是初春或冬末的阴雨天,躲在温暖的被窝里,抱着一杯暖暖的牛奶,手边有KINDLE、手机或者纸质书,静静消磨一整天时间,无人打扰。
第三个镜头,希望是不冷不热的季节,全家人共同出游,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只要有熊大熊二在身边。如果再奢侈一点,有一个偷偷跟拍的摄影师,不受打扰的记录下生活日常,留待日后追忆。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一直担心的“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无法安心享受和保持幸福生活”情形,貌似没有想象中那么悲观。想要的生活和感受幸福的这几件事,并不象自己认为的、需要非常强大的物质条件支撑。那么,不安全感的来源,可能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
这些小小的、并不起眼的生活片段,能够提供给我源源不断的幸福感。但真想实现这些看起来仿佛很容易的“小确幸”,仍然需要解决掉内心的恐惧,与焦躁的自己和平共处,以及可以真正描绘出详细的、渴望的生活片段,不断向家人、朋友清楚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得到认同和反馈。
达成所愿其实一直很困难,但也正因为如此,得到的幸福才弥足珍贵。
目前的修行状态,只是能偶尔捕捉幸福的瞬间,我要以此为动力,不断试着了解、全然接受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但愿,最终真实呈现脑海中关于幸福的期待,感受不能重来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