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小欢喜》里,一个叫丁一的孩子,大家眼中的学霸,别人家的孩子,当时复读一年,考取了金融专业的一个院校,老师和家长都引以为傲,然而刚上学就休学了,后来精神还出了状况,经常会半夜回到自己曾经租住一年的那个房间里去找东西,曾被大家当做贼,而且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想找的东西,后来还跳了楼,抢救几天以后无效身亡,一个20多岁的年轻的花季大学生就这样跟我们永别了。
当初辅导他物理的宋老师,在孩子跳楼的现场遇到了孩子的爸爸。当问及孩子的情况,孩子爸爸痛不欲生:“都是怨我们,当初他喜欢地质专业,可我们死活都不让他上,逼他上我们觉得很有前途的金融专业。然而刚上学就休学了,因为成夜成夜的失眠,根本无法上学……”
在这个孩子,最终没有抢救过来离开了大家,租房小区的学生和家长都自发的来悼念这个孩子。大家听说这位孩子在复读的这一年里特别的刻苦,每天两三点钟家里的灯都还在亮着,父母对他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好不容易第2年高考,考取了优异的成绩,也读了大家觉得很羡慕的金融专业。在悲痛和惋惜之余,现在住在他租住房子里的杨杨和他的父母都很好奇:这个孩子来找了很多次东西,他到底要找什么呢?
后来杨杨妈妈在他曾经租住的那个卧室的墙上,众多的卷子的上面,发现一句话:我不想……
一个离我们而去的、孤独痛苦的心灵,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存在主义的创始人罗洛梅曾经说过,一个人存在感,决定于自由和选择。
如果说没有选择,没有追逐自己梦想的权利,这个人的一生就白活了。
当然我们不是要声讨父母的错误,而是说在父母辛苦的陪读和付出中,能否真正的懂得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给他我们认为对他好的、为他辅就的金光大道、美好前途。
一直那么喜欢天文学、喜欢宇宙、想一生追逐星星的英子,一心想考南京大学的天文专业,在妈妈的强烈反对下,眼睛里慢慢失去了光,一天天的沉闷和消沉下去,在无数失眠的夜晚,她痛苦万分,经医院确诊,患了中度抑郁症。差一点做出极端的行为……
家长在惊恐后怕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我们真的懂自己的孩子吗?我们这样做真的是爱他吗?
可能那个跳楼的孩子在一遍遍的寻找自己内心的梦想,他的梦想丢失在了这个租住的小房间里,丢在了自己努力奔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