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礼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王或皇帝驾崩之后,在太庙中都会有个庙号,这种制度源于商朝。帝妃,诸侯或文武大臣死后,按其地位,德行功过,给他们赐个谥号,这种制度使于西周,即平常所说的盖棺定论。唐朝以后的皇帝既有谥号,又有庙号,但在西汉时期,庙号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在西汉十二帝中,只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四位皇帝才有庙号。
给故去的老皇帝上什么样的庙号是有讲究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开国皇帝称作"祖”,继任者称"太宗",守成令主,或世糸有偏差的称世宗。中兴之主称作中宗。那么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一公元前195年)是西汉开国皇帝,出身布衣,提三尺剑,莽荡山起兵,在群雄逐鹿中胜出,建立大汉王朝,是汉民族和汉文化开创者,封建社会中,开国皇帝里面最历害的一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帝王之一(另一个定恺萨大帝),刘邦谥号是高皇帝,庙号汉太祖。汉高祖是司马迁的叫法。
二,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一公元前157年),汉朝第五任皇帝,在位23年,享年47岁。刘恒励精图志,兴修水利,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位期间国富民强,开创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群臣给他上谥号是孝文皇帝,庙号汉太宗。
三,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任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和文学家。汉武帝刘彻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享年七十一岁。刘彻在位期间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外东征卫氏朝鲜,西定大宛,凿通西域,南服百越,北击匈奴,开避丝绸之路,开疆拓土达两倍,汉民族及文化发扬光大者。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庙号汉世宗。即合格的守成之君,强调刘彻并非皇帝嫡子(十四子中第十子)。
四,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一公元前49年),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长孙,始皇孙刘去之子,中国历史上唯一生长长监狱中的皇帝。原名刘病己,字次卿。公元前74年,十八岁的刘病己登基,成为西汉第十任皇帝。刘询少游三辅,知道百姓困苦,官吏得失。在位期间整顿吏治,重用贤吏,主张"王道"与"霸道"兼顾,并不一味推广儒术。对外定西羌,设金城校尉,打败匈奴。‘公元前六十年设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帝国版图。汉宣帝在位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国泰民安,四夷宾服。刘询驾崩后,谥号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时上庙号汉中宗。汉宣帝是西汉四个仅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可见他历史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