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主题是我昨天下午参加线下活动时候听到的,由运来副总裁杨彦军分享,31会议主办,活动地点是在深圳3W咖啡进行的,3W咖啡这个地方互联网的气氛很浓,现场有几十人参加,里面有传统行的Boss,有媒体从业人员,也有部分营销人员。
二楼的人物墙
”实战大咖秀,用大咖的经历来武装自己“,是的,今天我们这几十号人来这听课目的就是想听听大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和见解,来取取经,学习帮助到企业或提升自己专业知识,顺便也可以认识一下大咖们,结识人脉。
那么未来商业竞争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这个是大多数企业老板们很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现在都在提互联网+,连总理都在提,都想抓住互联网+这个机遇,渠道。那么云来副总裁主要分享了哪些要点呢?我在这里根据个人的记忆和理解做个简单的分享。
未来商业的核心竞争是场景
这是杨彦军老师的核心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特别快,之前在PC端争夺的是流量和入口,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这种形式慢慢的发生了改变,人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了手机上。而手机你是可以24小时带在身边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玩,做你想做的事。所以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就多了,人们的时间也都碎片化了,商业的本质上还是得产生交易,之前在电脑上完成的,现在在手机上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了。所以说未来商业竞争的核心一定是场景。
现在80,90,00后都对新的事物接受程度比较高,相对来说比较追求个性化,注重自我的心理感受,他们在购买一个产品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考虑体验怎么样,服务好不好等等,商家要做的就是去塑造那种让人比较舒服的场景,让人产生购买的欲望。
举例子说一下:像国内的出租车市场,在打车软件没出现之前,国内的出租车市场有个问题就是打车难,服务不太好,价格还比较高,这让不少上班族表示很无奈。后来滴滴打车,快的打车,UBer,滴答拼车等一系列软件出现之后,倒是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有几家在运营,这样资源配置也更合理一些,更容易打到车了,只要拿出手机操作一下就可以了,而且打车软件还有补贴给到司机和乘客。服务跟上了,自然就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还有像去年腾讯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发红包的场景,这都是构建消费应用场景的例子。现在都是构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连接生态,微信就是最好的说明,把微信装在手机上,带上手机就可以随时随的聊天了。
手机代表了一个人,与人沟通。手机,时间,地点就这样形成了一个三维中心。
传统互联网对比移动互联网区别
我们知道在PC端的那个时候,几乎每家企业都会有个自己的官方网站,然后把产品放在上面进行展示,这本质上是以物为中心,大多数都是在网上搜索一下看看这家公司怎样,搜索引擎是一个很大的流量入口,于是大家都忙于做SEO优化,做网站的整个优化,忽视了产品本身。
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其总体流量已超过PC端。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搜素引擎的渠道了,还有其他更多的渠道,也多了更多展现的形式。杨老师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做的就是场景+连接,利用场景把人和物链接了起来,其本质是以人为中心。
一个是以物为中心,一个是以人为中心,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做为营销人员,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去构建消费者应用场景?想想消费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有可能乐意购买呢?
在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及时,更精准的信息,微信就是这样的一个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连接起来了人和物。目前微信公众号很多人在做,但是真正做的好的并不多,一个是信息过载,然后用户也出现了疲乏的状态,慢慢的没有时间去看了。
另外,就是我们在推送信息的时候,语言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或风格,使用用户喜欢的表达方式,容易接受的方式,让用户能够感受到你好像就是站在他的面前跟她聊天,聊家常那种感觉,让用户感受到温暖,懂用户,这样慢慢的建立信任感。比如之前,那个《深圳也下雪了》的例子。
杨老师还说我们平常要注重小而美的创新力量,我也是很认同的。小而美是一种风格,创新是每家企业都必须要的,创新会带动渠道业务的发展前进嘛。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人
我们知道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连接方式的改变,它的核心在于成功的释放和聚合了每个用户的能力。那么如何聚合每个人的力量?
现在自媒体比较火热,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发表自己的观点。企业要做的就是做好企业文化宣传,让员工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在这个时候他就真正的把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干了,很多时候他们都会自发的组织宣传,这样就把每个人的力量聚合了起来,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传统商业性质是在中心化,找渠道,包括传统的广告营销也是这样的。而未来的商业一定是去中心化的网络分布结构,每个人或者每个商品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每个商品也都是活的,产品过硬的话,它就具备了自我传播的能力了,像小米手机的营销,做的就非常不错。
海尔砸冰箱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如果放在现在的话,就行不通了。现在的消费者行为观念跟之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更加关注你这个产品本身,产品是否好用,质量好不好等等。
我相信未来的信息相对来说会越来越透明公开,哪些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是走不长远了。
什么是好内容?
在现场杨老师也跟大家互动了一下,有的人说是有趣,也有人说语言是通俗易懂的。杨老师认为好的内容应该遵循几个原则:
要从用户出发,抓住消费者的痛点不放,抓住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把产品的功能完善好,必须要简单好用,遵循简约原则。平常在排版设计上,产品细节,服务细节上也是要细心的,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嘛。这个就不举例了哈,大家都懂的。
3W法则:
Why?就是为什么?构建一个好的内容和理由,来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买你这个产品,而且是选你家的?这个环节需要打动用户,留住用户。
What?就是产品介绍,你这个产品有什么独特的卖点?怎么用?主要是做什么用的。语言风格可以精简,通俗易懂,要接地气。
HOW:产品怎么样?有什么的保证?告诉产品对他有什么用?向对方描述一个事件,还不如直接告诉对方这个事对他有什么好处和影响?
3.二八法则:读图时代,用20%的文字可以支撑80%的画面,而消费者80%的注意力集中于画面之上,所以我们平常可以多用点好看唯美的图片,配少量的文字就可以了。
4.“8+24"原则:这个意思是8个字以内标题+24字的文字介绍是比较合适恰当的,我也是比较认同的,标题尽可能的简短吧,方便用户查看,眼睛也不那么累对吧!尽可能的不要让系统让它强制换行。
5.内容要好玩:年轻人喜欢些无厘头的,猎奇心理比较重,对于社会的很多事保持着一种好奇心,都想去探个究竟,可以发一些比较搞笑的,没有什么逻辑性的内容,好玩玩的就是创意,考验的是天马星空的形象力。
中年人就是比较喜欢跟成年人相关的话题了,比较多;老年人对于风水学,太极这些比较有兴趣,是属于古风型的。
6.有内涵:第一种是心灵鸡汤类的,我相信这个永远不会过时,很多人都还是需要的。比如像这种标题:错过,只能再次等待。肯定不想错过吧,不想等,那么你就会点击进去看看。
第二种是行业深度分析类的,比如互联网行业分析类的速途网,上面就有很多的有关于互联网深度分析的内容。
第三种是情感类,人都会感性的那一面,是有感情的动物。以情感做连接,这种关系更可靠。例如:宝宝,妈妈爱你,这之类的。
在内容上我们要从视觉,就是设计,排版,配图这些方面去打动用户,互动感要强,可以采用偏平化风格,引人入胜,画面冲击力十足,简单清晰,然后用文字简单的点缀就可以。后面从听觉上发力,比如说现在微信上也可以发语音了,用户能听到你的声音,感觉你就是那么一个真实的人,像逻辑思维的每天早上的60秒语音。
杨老师总结说:内容就是产品的一个部分,以人为中心的信息表达方式,基于人际口碑可传递和分享的场景。是的,依靠口碑传播那是最好的了,不用费太大的心思和精力去推了。
今天听了3位老师的分享,还有王大锤和罗灿老师讲的内容,信息量很大,到后面我再续写分享一下。先在这简要的整理了一下杨老师讲的内容,主要说的就是场景思维,一定要把自己设想成一名用户,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从这个角度去想怎么做好内容,如何做好营销,在什么场景之下有可能购买产品,如何让用户爽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