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第三天中午。
我陪小宝睡醒后,老大来找我,把那本《数学寒假作业》往我眼前一搁:“妈妈,帮我检查一下吧!”
原来,这家伙不到三天就写完了,所以才这么嘚瑟!可一想到他平时考试吊儿郎当尽出些低级错误,我断然拒绝:“这是你的事!先自己检查一遍再说。”
“妈妈,我检查过了,这次保证不出错!”他斩钉截铁。
我气不打一处来,回回保证,回回打脸,可回回不长记性,这样下去可不行!
“那好,如果错一处,就罚十道口算,你看行吗!”这话像是长在嘴上,竟然脱口而出!
他马上语塞,我正暗自窃喜,他却笑嘻嘻地来了一句:“十道就十道!”
我只好把小宝塞给奶奶,不情不愿地帮他检查起来……
抬头看他津津有味地看着《熊出没》,时不时爆出一阵没心没肺的大笑,我心里的活火山咝咝直冒气——才看到第四页,竟然已经发现了“8+8=14”这样的低级错误!刚才还信誓旦旦呢!一边气恼他如此粗心大意,一边懊悔自己为什么不坚持到底?!哼!待会儿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2
直到×变成十个时,我突然惊觉有些不对劲:才检查了半本就已如此,难道真要让他做一二百道题?我单方设定的“惩罚规则”是为了让他学会对自己负责,可这样做真的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吗?
未必!
这么做,不仅没有益处,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他感受到的只有妈妈的怒气,这会让他感到恐惧——后面有正确答案,为了不挨罚,不惹我生气,他会不会干脆往后翻呢?!如果我经常这么对他,他就会把能量都耗在了这些生存问题上,而无法关注学习本身,更别说身心的健康成长。
不仅如此,他还可能从中学到如何粗暴地教训别人。我不就是这么长大的吗?!小时候第N次放学回家晚了,父亲指着我的鼻子骂道:“你下次再试试这么晚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就像那句“错一处,罚十道”般的脱口而出。
觉察的整个过程,让我既痛苦又羞愧。我的做法已经偏离了应有的轨道,是放下控制,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是一如既往地执行原有规则,省得被孩子诟病为“出尔反尔”呢?
看着他天真无邪地开怀大笑,想到自己三十多年来倍受“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之苦,我狠下决心扭转自己的旧有模式。于是,我诚恳地向他道歉:“对不起!刚才我的做法有些粗暴了。现在,刚检查完半本,就已经发现了十处错误,我提两个可选项,你重新考虑一下决定怎么做,行不行?”虽然还在控制,但至少他有了选择余地。
他吃惊地看着我,似乎没想到我竟然会这么说,仿佛又醒悟似的点点头:“嗯嗯!”
于是,我解释道:“第一种是我继续帮你检查,然后执行原来的约定;第二种是你一边改错,一边说说做题时是怎么想的?然后,咱们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出错,以及从错误中都学到了什么?”
他大喜过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
嘿,正合我意!
3
接下来的交流,惊出我一声冷汗!不仅证实了我“出尔反尔”正确性,也让我收获良多。
我发现,十处错误中,只有三处口算是“粗心”所致,剩下的七个“×”来自于三道应用题,都是因不会造成的。这说明他的确认真检查过了!
进一步,我又发现:“粗心”所致的这三道口算里,“8+8=14”竟然出现了两次!这或许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粗心”了,很可能就是系统误差,这意味着:在迷糊或紧张的时候,他倾向于将8+8自动生成为14。如果靠他自己检查,或许下次还会出错,这将对以后更为复杂的学习带来更多的麻烦;但通过这次深入交流,他很可能就记住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错误不仅让他看见了自己的“盲点”,而且还消除了我对他的误会与偏见。
我还发现,那出现七个“×”的三道大题,比如从组合的图形中数出长方形的个数、正方形花坛边种树的数量等,这些题目类型在以前的学习中并未出现过,在难度上也有所增加,表明他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新题目要求之间正好存在特定的“最近发展区”(备注:出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通过讨论,我们共同发现了这些“最近发展区”,找到了出错的症结所在,并交流了学习方法,看得出他收获不小。
我暗自庆幸!还好,幸亏我没有执行“错一罚十”这简单粗暴的烂规则,否则差点就掉进了辅导作业的大坑,如果那样,我们将错过很多珍贵的宝珠!
1.他进一步学会了对自己负责。事后,他自己得出结论:以后要认真做题、仔细检查;
2. 通过交流,他发现了自己的思维盲点;
3. 通过讨论,我了解了他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他对数和图形的认知特点,清楚了他的思维模式;
……
4
Alfie Kohn曾说:“当一个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有条件养育家长会倾向于理解其是一种犯规,而犯规自然应该导致‘后果’。无条件养育家长会倾向于将其看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教导的机会,而非让孩子痛苦的机会。”
事实上,“犯错”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龄期儿童尤为重要!在从错误中,他们才能扩展旧的知识体系,不断开发并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能力;这个探究的过程肯定有痛苦,但也充满乐趣,这就是学习。若只是单纯地关注成绩,片面地追求正确率,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还拿走了孩子学习的核心动力,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终将得不偿失。
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消除了我对他的误会和偏见,让彼此更加信任,关系更为亲密。
讨论结束的时候,他笑着说:“妈妈,你真好!“
吃饭时,他超级开心,吃了比平时多很多的饭菜——他吃饭曾一度让全家人头疼不已;之后的学习和玩耍也更加畅快,简直能量满满!
他整个人都散发着迷人、自信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