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种热爱,如果不存在死亡,那么只能成为游戏;世上有一种友情,如果不存在竞争,那么便只是互相间的好感。然而当爱与死亡相生,友谊与竞争并存,那么它们本来的意义便会在这种对立中被千百倍地深入,直至极致地表达出来。爱正因无惧死而显其深刻,友谊正由透过竞争而更觉其赤诚。爱则终成至爱,友则至死都为挚友。这其中一段生死相依的故事,通过大海讲述出来的画面,尽情展现在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当中。
一
影片讲述两个潜水员与大海之间的故事,对人与自然,人类与自我心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了震撼人心的探索。它使人重新思考起生命的含义,它透过友谊、爱情与自由的抉择,审视了人内心当中那种对生命本源的渴望与向往。即使身处茫茫尘世,这种向往仍然沉眠在你我心中,等待着被一阵海浪,一道波痕,一声低吟再度惊醒。
于是,画面开头一望无际的灰色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少年赤裸着上身,跑过头顶炽热的阳光和沙滩,奔向尽头那汪清凉——那片永恒的寂静与荒凉,那片自蒙昧初开起所有生命诞生的水域!男孩生有一幅腼腆清秀的面孔,单纯的眼眸中透着几分迟疑,几分困惑,那是一种仿佛与眼前世界天然隔阂的神情。然而,面对大海,那眼神却毫不迟疑,仿如奔向故乡。
影片初始便展示了寻常人眼中感受到的海的神奇与凶险。黑白画面暗示着记忆的过往,水波的摇荡仿佛是海底岩窟深处发出声音……对于常人而言,大海是一个暗藏杀机与死亡之地。故事开篇雅克父亲的死,不仅仅交待了个人生命的悲剧,同时亦暗示着大海的变幻莫测与不可征服。然而,人类意识深处却存留着天生对水的记忆。对于自由潜水员而言,海的危险却不仅没有使他们望而却步,反倒成为他们热爱的生命之源,那是他们在陆地之外开辟的另一方国土。童年雅克虽然因为大海失去了父亲,长大之后的他却依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这片曾经吞噬无数生命的浩淼世界……
雅克和恩佐的故事,由一枚深藏在海底的硬币展开。那仿佛如同海的秘密,又隐喻了海底埋藏最深的宝物。只有像他俩那样天生与水亲近的潜水员才能寻觅。尽管同样具有天赋与对水的热爱,然而雅克与恩佐的天赋却截然不同。
恩佐象征了凡人的力量。这个块头大动作粗豪气势居高临下的孩子,他把海作为自身能力的展示和证明。从他从雅克那里夺走潜水机会的那一时刻起,潜水就成为他要展现自我的方式。通过潜水,恩佐渴望证明他对海与生命的驾驭。在影片中他说:“这片海是我的。”与此相反的是雅克,他很少(而不是没有)意识到他具有超越了全人类的潜水本领,潜水对他而言,不仅能力的展示,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吃饭与呼吸一般出自本性自然而然。所以他与海之间具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从未将彼此分割开来。他不将潜水视为对海的征服,而是看作对生命本源的回归。雅克就像一种误投人世的海洋动物。影片中描绘他天赋异禀,心脏和供氧机能异于常人,他仿佛天生就是为水而生,为亲近大海而潜水。不管恩佐是否知道这个秘密,雅克的天赋对他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他花费毕生精力穷追猛赶的目标。当恩佐苦心孤诣终于夺得潜水世界冠军的时候,雅克正在水池里自由自在地跟海豚嬉戏,对自己很可能成为这个世界赤身到达海洋最深处的人浑然不觉。恩佐强迫式的鼓动才使他进入了潜水领域,并创下那个难以超越的400英尺记录。也正是那个突破常人极限的记录,使恩佐用尽生命想要超越,而最后却魂归海中。
然而那个记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无数的人冒着水压、缺氧种种险象环生的风险,下降到海的深处,究竟想要证明什么?影片通过两个潜水员不同的生命历程提出了这个耐人寻味的追问。
二
从电影中看,雅克象征着人类与海亲密无间的本能,恩佐则显示出人类征服海洋的雄心。为潜水而引发的竞争,其实正是象征了人类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这两条不同道路的竞争。两个潜水员的一生则给出了竞争的最终答案。那个标志着人类潜水界终极底线的400英尺深度,竟然由是一个犹如海洋之子的人类所创造,便预示着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被自然接纳,能够深入自然的秘密,并活着再度浮上陆地和天空的世界。如果不是像雅克一样与水天然地融合,向海敞开怀抱,逾越这一界限对于其他任何渴望征服大海的人,都将意味着死亡。
潜水竞争背后,追求的不是金钱,也不是荣耀,而是一份来自于自我的肯定,对人类自身力量的确证。因此,恩佐亲手为自己树立了雅克这个对手,又驱策自己接连打破雅克创下的记录。然而在竞争之外,他们又是莫逆之交,是对方至生的好友。只有他们才了解自己和对方对极致深度的渴望。恩佐也许是最早凭直觉感觉到雅克异于常人的地方,他对想要成为雅克女友的乔安娜说,雅克他不是人类,他是一只海豚。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明白,他的毕生对手雅克并不是人类自身力量的代表,而恰是人类所渴望挑战的自然力量的化身。
然而,恩佐是否清醒意识到自己和雅克的真正差距在何处?童年时期面对那枚闪闪发光的硬币,孩子们彼此垂涎争抢,最后恩佐奋力抢得了它。而在一哄而散的喧闹中,只有雅克不为所动自顾自地在水中嬉戏。假如硬币象征人类社会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存在,比如金钱,比如名誉、地位,这些常人难以割舍的东西,雅克却看得很淡。在他眼中只有大海。雅克灵魂深处最激烈的挣扎是任何人,包括恩佐都感受不到的。那是一种在俗世准则、责任与内心本性之间摇摆和争夺。作为人类,雅克始终在抵御来自自然的呼唤,一直都未能很好地融入人类世界。所以他最后选择了离去,不顾身后情人的苦苦挽留,以及未出世的孩子。最终世间的所有准则都束缚不了他,他以生命回归了那片大海。恩佐的潜水是为了展现自身价值,但潜水对于雅克来说,往往成为一种诱惑,回归大海深处的诱惑,潜水过程中他总是浑然忘我,越是深入就越是远离人类的世界,就如同他与乔安娜的对话:
——潜水痛苦吗?
——很痛苦。
——为什么你还要潜水呢?
——潜水的痛苦在于,当我置身海底时,会找不到让自己浮出水面的理由。
假如恩佐潜水是表现人类对海洋,或者更进一步说,对自然的挑战的话,雅克创造了无可替代的纪录,凭借的却正是与自然相契合的能力。雅克的潜水记录是来自于“海的吸引”,而恩佐创造潜水记录动机却在于“对海的征服”。最终象征自然影响的雅克略胜了企图挑战自然的恩佐一筹,他为人类留下的“征服自然的成果”本身也是自然的产物。影片结尾留下这样的暗讽,就仿佛在说:“符合了大海要求条件的人,才被恩许进入海的深处。”我们很容易联想起影片中由雅克讲述的美人鱼故事:“潜入深海,那里水不再是蓝色,天空在那里成为回忆……考验你,如果你的爱足够真诚,足够纯洁,她们就会和你在一起。”
雅克沉迷于海的神奇而被海接纳,而恩佐则因竞争与征服心态而无缘于海真正的美好。直到临死的一刻才他幡然醒悟,对雅克说:“你是对的,那儿真的很美。”在最后一次置人死命的下潜中,也许就在那一刹那,他终于感到了大海夺去他生命的美丽!而且再没有人知道,他是否有懊悔,质疑为何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美丽……
海包容了她任性的孩子,他将永远永远沉落下去,一直漂浮在岁月最深处……
三
有人说,这是一部纯洁的片子。的确,影片中没有矫情没有造作,没有美化的英雄,只有真实的人和人性。善良、单纯而又抛弃爱人的雅克,横蛮、粗豪、憨实、霸道,却对朋友仗义无私的恩佐。自始至终,他们都在为梦想与自我而活。他们活得随性自在,无拘无束。他们的爱好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和竞争。他们彼此相互较劲,不是为了压倒,而是为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超越对方。
我仍记得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两人潜水前下海的准备如同一场庄严的仪式,恩佐在向上帝祈祷,雅克则依靠激发生命本身的灵感(做瑜伽);当雅克进入状态后,四周的空气似乎顷刻间变成了浑然的水,他所听到的声音,所看到的形体,如同来自幽深的水底;雅克身穿潜水服投入海中,在视野里留下一抹鲜明的蓝,象征他与大海融合的本质;海底深处是一个没有声音,也没有光明的世界,雅克无疑是能够不借助任何外在工具只身到达那里的第一人,当他浮上水面的一刹那,远处有一只海豚从波涛中跃出,在天地间划出欢腾的轨迹,仿佛得到感应似地,公园里众多海豚也都在同一时间一跃而起……那一刹那屏幕前的观众不禁屏住呼吸,心也仿佛受到牵引,随之激荡起伏,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欢欣……
《碧海蓝天》是一部异常优美的电影,影像和音乐,都如同天籁般简约动人。水波的纹理,海豚的歌声和来自海底深处的律动构成奇异与空灵的氛围,从内心深处唤起观者对远古那片海水的追忆,令人身临其境,浑然忘我,被来自生命原初那种纯朴与天真打动。但不论关于海的描绘多么引人入胜,潜水竞争又是如何扣人心弦,影片最终讲述的,仍是两个怀抱不同理想的人类殊途同归的故事。大导演吕克·贝松,就是凭借这种神奇的天真,表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使这个故事表达出一种返回原始纯真的终极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