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决定了言行的定位。几乎所有的言行都在为这个角色服务修饰。
网络流传的教师段子,真是形象逼真,描述之恰到好处。说过笑过大部分人也仅仅是内心划过。个中辛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却又不能出面阐释。也只有让它们随风而行。
听着康老师的分享,脑海里转着曾经的点滴。这班级管理的艺术还真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种类之繁多。谁能保证自己的做法就是万能的?很多时候仅仅是相通的,只能取之一二加以应用。
其实,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有太多非智力教育。记得原来带的那个班级,在初二时,班级转来一女孩儿,性格比较泼辣,没过多长时间,跟班级其他同学打成一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的家庭情况被其他班的男生知道了,总是时不时的在她上学的半路上找她要东西。她因为性格开朗,开始也没有放在心上,要就给。但是,后来那帮男孩儿越发胆大猖狂,要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无奈,她告诉了我。经调查才知道是学校出了名儿的那几个孬家伙,别说在班里,在学校都是“王”。想着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也难管用。因为,他们已经是“臭名昭著”了,别说学生就是老师对他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要不然课都难以正常进行。但是,就像这事儿不管又不行,说服教育行不通,走法律程序又不忍。思来想去,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只能是“以牙还牙”。但是,这话又不好意思明着给家长说,只能含蓄的表达一二。还好,那位家长比较“机灵”,三言两语便领会老师的“无奈”。由他亲自出面,“两三脚”便轻松解决问题。那几个家伙并不是真胆儿,或者自知理亏,反正是从那时候倒也消停了下来。同事笑问我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让这几个妖魔变乖了?也只能答曰:非智力教育!
也许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偶尔来个“不走寻常路”,反倒能踏平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