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了1994年的说明文教案设计,印象最深刻的是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当时或许叫做画图表。
2.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是事理说明文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陈尔杰老师指出:“应抓住这一单元课文所体现的‘科学的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开展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要引导学生体会筛选主要信息不仅是阅读说明文的要求,更是构成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环节;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种理趣,体认科学的思考方法;《大雁归来》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间的脚印》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应与读者的认识顺序一致,提高对说明顺序的认识。”
3.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梳理表
教学篇目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大自然的语言》 筛选信息,理清逻辑 2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类文比读,学会推理 2课时
《大雁归来》 诗意表达,体悟情怀 1课时
《时间的脚印》 自主探究,综合运用 1课时
4.教师有意识地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系列性作业,既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促进其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又能促进新知识和既有知识之间的互动、连接、交融和整合。
5.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将所有课文的课后作业都纳入到“校园科技周”的大主题中,以“校园科技周”的四项活动为分项任务,设计具体的写作要求,促使学生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请看下面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课后写作任务设计表:
6.荣维东在《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支架及运用原则》中说:“真实写作任务情境的工具召唤,真实交际生活中的表达,都是在一定任务情境中开始、进行和结束的。所以作为书面表达的一种方式,写作也必须在一种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展开。”毋庸置疑,一个意味深长的情境,会使学生和这个情境维系着一种积极的情感关系,进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7.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几位作者都非常善于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那么,作者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中,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主要信息的呢?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课文先使用很多具体的事例,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然后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明确总结,告诉人们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接着以一句设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总领,并用表序数的词语“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从主到次,介绍了四个因素;最后以“首先”“还可以”“也可以”领起,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8.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后,笔者参照其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写了《寂静的春天》的内容梗概,并对文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了整理。比如,有一种逻辑结构是:第一部分以一座宁静的乡村在农民移居之后发生了可怕的变化为例,引出人们对杀虫剂的关注;第二部分概括说明使用杀虫剂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三部分依据逻辑顺序,依次说明杀虫剂造成的水污染、土壤污染、植物浩劫、动物浩劫,甚至于对人类的健康也产生危害;最后强烈呼吁人类要做出正确选择,寻求有效的生物控制方法。
9.《恐龙无处不有》一文,阿西莫夫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出发,经过推理论证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合理性,运用的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假说演绎法。具体思路是: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教学《恐龙无处不有》后,笔者从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魔鬼青蛙的材料,指导学生写了一篇科普小文章。笔者收集的资料零碎化、片段化、缺乏合理的逻辑关系,要写成一篇科普小文章,必须先理清科学家得出结论的过程。令人欣喜的是,课后学生参照阿西莫夫的假说演绎法,写出的有关魔鬼青蛙的科普小文章,都呈现出了缜密的科学推理能力,展现了科学思考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