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蜕变,往往是从「开窍」开始的。其实,开窍往往是已经开了窍的人对过往经历的总结提炼,认为开窍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每个人都会经历没开窍的阶段,因为没有开窍后的爽感做对比,所以还没开窍的人就不会对开窍有强烈的需求。
为什么食品有试吃,产品有试用?核心原因就是「创造体验」。但很遗憾,开窍这件事是没有试用装的,即便已经开窍的人把这种爽感描绘的天花乱坠,对没开窍的人来说,没体感就是没体感。
一个人能不能开窍,通常跟场景有极大的关系。比如,七年前的我跟不知道开窍是什么感觉。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时间久了,突然回到三线城市工作生活,收入、节奏、信息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因为极度不适应,总想着需要做些什么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就开始日更写作。每天一千字的内容得写八小时,大脑都有被掏空的感觉,于是看书自然而然就成了优质信息的输入源。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读写后,内心的空虚感被填补,意外收获了认知,回看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了,每天都走在开窍的路上。一旦走上这条开窍的路,想要再返回曾经那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回不去了,这是一条单行线。
这条单行线通向哪儿呢?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也就是「自然规律」,通常会以商业、社会、心理、经济、哲学等学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中,找到那些不变的底层规律,顺势而为,趋利避害。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上从不拥挤,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并不是物理世界的距离,而是精神实际的距离。高处的人一眼就能看透低处的人在想啥,而低处的人却看不懂高处的神操作。
处在不同层级的人,精神世界完全不一样,高层级的人要降维,用低层级能听得懂的思维方式去表达。这种「认知差距带来的碾压感」,就是「开窍带给一个人的甜头」。
你看,开窍有两个必要条件:「不得不投资自己的场景,以及持续投资自己带来的认知差」。
如果你已经开窍,用这层视角,可以观察身边的朋友,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开窍的条件,没尝到甜头,自然也不会把开窍当成刚需。即便说再多次的「认知改变命运」,很多人也只是表面认同,内心却对这句话没有体感。
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人身上,没开窍的人说再多也没用。已经开窍的人,根本不需要你多说。用大块的时间投资自己,才是当下最重要的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