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的回忆

    今天,老公的朋友从海南寄来几箱红薯。

  打开纸箱,拿出几块来自天涯海角的红薯,紫红色的外皮,凹凸不平的身体,与我童年天天见到的红薯并无区别,仿佛见到了多年未曾相见的朋友一样,亲切熟悉。放在锅中蒸了20分钟,出锅后尝了一口,薯瓤发干,味道很甜,久违了的熟悉味道,不过我并未惊喜,因为这个味道我早就吃腻。

    小学三年级之前,家里早、中、晚一日三餐,饭桌上肯定放着一盆红薯。我们老家叫它“山药”,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猜出它的身份并不高贵,是寻常百姓家中的常见食品。早餐家里通常是一碗棒子面粥,一根紫红的红薯,一个窝头、一碗咸菜,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孩子早就吃腻了,撅着嘴说难吃,母亲说:“有饭吃就不错了,还是不饿,饿了啥都吃。”于是我喝口棒子面粥就去上学了,一碗粥怎能抵饿,到了10点左右,饿得我肚子咕咕叫,盼着早点放学回家吃饭,中午餐桌上依然摆着红薯,不过有菜有窝头、还有馒头,自然不会吃红薯,下午放学回家后,大人还没下班,家里哪有零食,只有放在屋子里的一盆蒸好的凉红薯,拿起红薯,一边吃,一边蹦蹦跳跳找同学玩。总之,那时的红薯是生活的主食,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放着一麻袋红薯,三餐里少不了它的身影,它陪伴人们度过那个生活清贫的年代。

  红薯的做法也不少,最常见的是蒸和煮,母亲经常将红薯外皮洗干净,蒸出一大锅,足够全家吃一个星期。她还经常把山药切块放入棒子面粥熬煮,黄澄澄的粥内浮动着金黄的红薯块,黏糊糊,甜滋滋,冬天时,热气腾腾端上桌,家里的奶奶最爱喝。小时候,我们经常把红薯切成薄片,贴在火炉壁上烤,蕴含水分的山药片一沾滚烫的炉壁,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冒着热气,一会儿,薄片水分蒸发了,干干的揭下来,又脆又甜,非常好吃。冬天,可以见到推着烤炉卖烤红薯的小摊子,炉子边堆着一圈烤得外焦里内,绵软香甜的山药,寒冷的冬天,买一块用旧报纸包着的烤红薯,握在手里热乎乎的,就着冷风,吃一口滚烫甜蜜的红薯,也是冬日独有的乐趣。长大后,下饭馆,最喜欢吃的一道甜品就是拔丝红薯,此时的红薯仿佛从山野小户摇身变为金枝玉叶,切的手指大小的山药块上浇着晶莹透亮的糖稀,红薯仿佛披了一件金光闪闪的华服闪亮登场,用筷子将它从盘中夹出,身后跟着一根根细若游丝的糖稀,红薯的甜加上糖稀的甜,真是甜到了心里头。

    红薯为何成为那个时代人们餐桌上须臾不能离开的主角,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翻书才知道个中原因。它原产自南美,在明朝万历十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由一个叫陈振龙的商人引进中国,红薯具有抗病虫害强,无土不宜、栽培容易的特点,引入后,非常适应中国的气候和水土,迅速在大江南北栽种,产量很高,价格便宜,养活了广大劳苦大众,真是穷人的福音。乾隆69年,人口突破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时代,人地矛盾的激化,让乾隆的统治岌岌可危。这时候,一个叫陈世元的商人出现了,他就是陈振龙后裔,继承先人之志,四处推广种植红薯。曾经去到北方等地适种,后又到北京郊区推广,效果都很好。特别灾荒之年,更受欢迎。看来,红薯的盛行和灾荒、贫困总是脱不了干系,仿佛饥饿时代老百姓的救世主,帮助多少人摆脱饥饿的威胁,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

中医学认为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有利于身体健康。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人们倒不是为了健康才吃红薯,因为生活中只有寥寥可数的食品可供选择,红薯的身影似乎随处可见,可以不用粮票等票证,随意买到,老家的亲戚到城里探亲 也是送一麻袋红薯,它见证了百姓艰难的生活。填饱了当时人们的肚子,叫人怎不感激它呢!记得那时,民生维艰,家门口经常出现穿着破烂的要饭人,母亲就从家里拿出两块红薯或者窝头递给他们,这成为我童年的鲜明记忆。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站起来逐步走向富起来,最明显的是我家餐桌米饭的身影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密,喷香的米饭取代了棒子面粥,红薯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鸡鸭鱼肉逐渐成为三餐的主角,多年之后,在饭店聚餐时,偶尔有人想吃清淡一下,才会出现红薯的身影,不过我一筷子都不想动,因为我早吃腻了蒸煮红薯的味道,我也不想去体验什么忆苦思甜,我希望日子永远甜下去,让我和我的孩子不要再历经红薯做主角的日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一位微信好友,把我拉进了一个叫做“泉城烤薯”的群里。群主每天都要发一些烤薯的视频和图片,馋的我只咽唾沫。 涎着口...
    简单生活的菊子阅读 1,154评论 2 4
  • 说起红薯,估计大家对它都不陌生。 红薯,其实它的大名叫番薯。红薯一般是我们河南人乃至北方人的叫法吧。全国各...
    老马识新途阅读 2,327评论 2 7
  • 一根红薯,一段回忆,曾经的温暖,如今的伤悲无尽。 (1965年,大饥荒年代的末期,有时候我都在想,如果当年奶奶再坚...
    山中诗客阅读 914评论 16 35
  • 年前给儿子买了两条运动裤,一条用来过冬,一条留着春秋时穿。本以为足够支应到明年了,哪成想天气转热时换上较薄的那条,...
    在水七方阅读 424评论 0 2
  • 南方的冬天,气温很少有到零度以下的情况,冷感没有多么明显,不过确是感受到了一些寒意,尤其是清晨和黄昏伴随着湿气,手...
    马小艾阅读 48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