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是我“扔东西”最多的一年,扔掉诸多“可用而未用之物”后,我发现断舍离背后藏着“怕错过”的心理现象
你是不是也有以下的情况?
每逢购物节,你是不是要买很多东西,生怕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优惠了?
看到其他小孩上兴趣班,你也在想,是不要要给自己的孩子也报一个,免得他比别人落后呢?
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不是立马拿起身边的手机,看看有什么重要信息?
上面这些怕“错过”的行为,其实有一个专业的名词——“错失恐惧症”。
错失恐惧症的定义、表现和后果
错失恐惧症是一种由患得患失引起的持续性焦虑,它让我们总以为别人的经历比自己的经历更丰富,总担心自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消息、社交活动、工作机会等,带给我们无穷的压力和不安全感,甚至让人产生忌妒,感到抑郁等。
在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错失恐惧症的两个关键词,认知和接纳。
当你由于某种认知而感受到错失恐惧时,你就会产生改善现状的强烈愿望。
从生物本质的角度来看,人类天生渴望被接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错失恐惧症已经变成了一种希望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的渴求。而我们也因此被三种力量裹挟着,变得焦虑不堪。
那么,到底是哪三种力量呢?
第一种是不间断地获取信息。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有句名言:“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从前的人们,只需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就可以了。可现在的互联网却将海量信息不间断地推送到我们的手机上,让人疲惫的同时,又让人上瘾,还无处躲避。
第二种是高度互联性。
自媒体的出现,我们与他人可以随时对话,并获得反馈。一旦这个反馈不及时,我们就非常焦虑。
第三种是对照焦虑。
看到网上有人比我们过得好,难免就会与他人做比较。
因此,错失恐惧症看似呈现给了我们许多选择。但选择多了,我们反而会变得优柔寡断。比如,报谁的课程更好更权威,选择什么样鞋子更好看等等。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做出决断时,总想选择最好的那一个。在这种拖延下,就会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也降低了做事的效率。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严重影响。
每次购物节,每当我们打开购物网站,页面上各种精美的商品图片,刺激我们眼球的同时,也在吸引我们去购买它们。可当我们下单购买,收到快递后,心里又后悔不已,为什么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双手,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再比如,我们不小心进到一个直播间,主播卖力地宣传,也让我们心痒痒,很想去拥有这个东西,好像错过了,就再也不能用这么低的价钱买到了。诸如此类的营销活动,不断诱发我们的错失恐惧症,进而让我们心甘情愿地花钱去买他们兜售的商品、服务和体验。
不止购物,还有工作机会、伴侣的选择,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辅导班的问题上,错失恐惧症也让我们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何走出错失恐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错失恐惧症的症结在于担心自己错过什么,以及不知道该怎样做出选择。因此,要想使我们不再受到错失恐惧症的困扰,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减弱它的干扰,甚至彻底消除它。
为此,我们应该在心态与行为上齐头并进,方能让我们摆脱错失恐惧症,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在心态上,我们要接受自己不可能拥有一切的事实,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一步步消除头脑中的混乱,要想做到这一点,建议大家可以向日本收纳达人近藤麻理惠学习。
首先你要意识到,你能有这么多选项,是十分幸运的。但是,此刻你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它们,还被它们干扰地停滞不前,但你仍然要心存感激,这样你就不会感到内疚或遗憾。
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你如果能学会不奢求那些你得不到的东西,就很容易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因此在行为上,我们要勇敢地做出选择,学会把多余选项一一砍掉,只留最好的那一个。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问题,比如我到底应该选择这3家公司中的哪一家?其次,为这个问题设定一些基本的参数,判断某一机会是否符合我们想要的标准。
接着,多做调查,并收集信息进行核实;然后,我们可以凭着直觉从剩下的选项中暂定一个最优选项,将其它选项和最优选项进行比较,如果哪一个选项比不上这个最优选项,我们就可以对它说一声谢谢你,并将它放弃掉。
最后,我们要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一方面是记录这样选择的依据和原因,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抵制给所有选项排序的诱惑。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做成正确的抉择,我们还应该学会通过正念和冥想,让我们保持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