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村里大多庄户都养狗。我十几岁时,家里曾同时养过三只狗。
本来家里是没有一只狗的。后来邻居家的大黄狗常饿着肚子去我家找吃的,母亲看它仁义,偶尔会把一些吃剩的食物喂给它。大黄狗懂得感恩,白天常常看见它蜷卧在我家院子里,义务地看家护院,但到了晚上,它从不在我家留宿,雷打不动地回家恪守天职。后来,大黄狗生了一窝小黄狗。满月时,弟弟跑去邻居家,挑了一只最壮实最可爱的抱了回来。从此,有了我要说的三只狗中的第一只,大黄。
大黄在我家一点点长大,毛色金黄,体格健壮,举止威仪有气度。这和后来陆续走进我们生活的第二只第三只狗有着鲜明的对比。
第二只狗是弟弟从下石碑山的舅舅家“捡”来的。本来这只青灰色的半大狗在舅舅家呆得还好,可后来他们家又养了两只可爱的小狗,表兄弟们时常把有限的食物先喂给小狗们吃,这只半大狗总是在撕咬中抢得食物后被表兄弟们赶出家门。弟弟看它可怜,就把它带了回来。同时带回来的,还有表兄弟们甩给它的名字——白扔儿(土语把rēnɡ说成 lēnɡ)。弟弟解释说:就是没有人稀罕的意思。果不其然,白扔儿确实有点儿“独”。这在几天后弟弟又从望宾抱回一只瘦弱的小黄狗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新来的温顺乖巧的小家伙,我们叫它——小黄。三只狗在一起时,我们把食物高高抛出,第一个一跃而起的总是白扔儿,狼吞虎咽地吞下肚后,第二次抛出的食物依然被它准确无误地抢先接住。等到第三次抛出的食物正要被它独吞时,忍无可忍的大黄一声低吼吓住了它,可怜的小黄才战战兢兢地得到了食物。我和弟弟看在眼里,相视一笑。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会有些感慨:狗和人是一样的,也有它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
后来,我度过了一段和狗儿们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狗儿们虽说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名字,但我在呼唤它们时统称为——贝贝。傍晚,我想去山里散步的时候,不管它们在什么地方,哪个角落,是在捉小虫还是在忙着啃骨头,只要我站在屋后的山坡上大喊一声“贝——贝——”,一会儿功夫它们就欢欣雀跃着从不同的方向狂奔回我身边,和我一起上山去。
记得一个深冬,雪后初晴,白皑皑的大雪覆盖了世界。放寒假的我,忍不住跑出家门,带着我的狗儿们向山上进军。雪后的山林那叫个美啊……美到了极致!狗儿们异常兴奋地冲在了前面,我呼唤着它们,嗔怪着它们也不等等我。跑在最后面的小黄听见了,不好意思地停下来等着我,竟也急得摇头摆尾,四条腿儿不停地原地踏步,眼神亮晶晶充满了喜悦。我呵着白白的气在粉妆玉砌的山谷中奔跑、打滚儿、唱歌,它们呵着白白的气在雪地上尽情地追逐、撒欢儿、留下一串串爪印……
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后来,仁义的大黄在第二年的初夏失踪了,再也没回来。不久,白扔儿由于贪嘴,误食了鼠药,临死时,一直用痛苦无助的眼神望着我。我和弟弟离家时,只有小黄跟着我们去车站。它不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汽车开出好远了,它还坐在那棵老树下望着……
两年后,当我含着泪踏上故乡的土地时,父母显得苍老了许多。问及小黄,母亲说,看见它就会想起我们在家的日子,她受不了,把它送给前院的大伯家看门护院去了。未进大伯家门,就听见铁链的碰撞声和一只狗凶猛的嘶叫声。推开门,我有点不敢相信,拴在院子里的那只高大凶猛的大黄狗就是当年那只温顺乖巧的小黄。它显然已不认识我了,狂吠着要扑上来咬我。我站在不远处看了它一会儿,轻唤了一声“贝贝!”小黄突然愣住了。两秒钟后,它猛地窜起老高,哀嚎着想挣脱铁链扑向我。那一刻,我的泪差一点儿掉下来。
然而,已在外生活两年的我,最终还是没敢走近它,在它的哀嚎声中,我离开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