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真正的成长。
山本耀司曾在一个采访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
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自律可以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2为什么我们习惯用「感知」去做判断?因为你的「生存本能」程序就设定了,大脑会倾向你做有短期收益,更利用生存繁衍的行为。
3 90%的社群聊天模式,都是表达自我或表达赞叹。因为「自我存在感」和「社会归属感」是社交核心需求。而很少有人真正去听别人讲。
4但「认知」就不一样了,认知往往需要追问为什么,需要去研究事物本质,以及你和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5有一次和朋友对话,我表达了一个观点:
人类物种大体可以分为两种,x和y类。
x是大多数人,他们总喜欢躲在什么地方,靠吃「资源」为生,安稳度过余生。
y是异类,它们是靠「信息」为生的生物,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努力。
6想想当年在原始部落,我们蜷缩丛林一个角落,多数人(x)靠着稳定资源就能活下去。
而少部分人(y)因为种种原因,踏上了探索新家园的道路,路上充满了危险,靠「资源」是不行的。
7唯一值得依赖的,就是「信息」,他们需要靠「信息」去降低未知领域不确定性。
8养成了一个习惯,永远用更大尺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自己走不出来,那就用哲学家研究整个人类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本质。
9有一个叫「现实俱乐部」(Edge)的组织,成员包括纳西姆·塔勒布、凯文·凯利、史蒂芬·平克、比尔·盖茨等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他们每年会探究一个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会怎样去思考?也就是切换「更大尺度」的视角。
10
比如为什么七八十年代贫乏年代,夫妻会生很多小孩?而现代人却只生一到两个,发达地区生育率都很低?
这个问题用人口、经济,不同地区情况等很多变量都难以解释。
但「更大尺度」解释是,这是生物繁衍策略的共同问题:
当一个物种处于生态位的更高处,也就是能够掌握和控制大量资源,他们更倾向使用K策略,也就是优生优育。
而一个物种处于生态位低处,更倾向使用R策略,则靠数量取胜。
老虎、大象、鲸鱼这些物种都是K策略,K策略能够保证整个物种对于资源的传承和控制。
而蚂蚁、昆虫、鱼类很多使用R策略。
K策略和R策略的原则在企业也同样适用,比如苹果每年只发布一款iPone,而处于生态位下端的企业,则一年要发布很多手机。
11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
因为我们的视角常常局限在「自我」狭小的视野中。
12《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是在1845年7月4日,美国69周年独立日那天选择去瓦尔登湖畔隐居。
用他自己的话说:
“每个人都应该迎来自己精神独立的那一天。”
13大部分人都不好不坏,平庸乏味,跟一次性塑料饭盒一样。
对这种长方形塑料,你连闻一闻的兴趣都不会有。
他们的刻度永远都在一个正确的正中间,永远不犯错,永远不会失败,最终出来一个光溜溜的东西。
但伟大来自不正确,伟大是从错乱中来。
14生命1.0的信息处理方式是纯粹依靠遗传,而生命1.5的方式是靠遗传+记忆,生命2.0的则是依靠构建模型。
那生命3.0的学习方式又是什么?
15未来学家凯文·凯利(KK)曾经花了五年时间,走访全球几乎所有虚拟现实的企业,然后写出一份2.5万字报告:《第九区:虚拟现实奇迹漫游记》,其中写到,“能够提供共享虚拟体验的系统,将成为未来最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