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也?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告诉子贡说,你以为我的学问,只是从多方面的学习而记闻来的吗?子贡说,对呀!我们认为是这样来的,难道我们的观念错了?孔子则说,我的学问是得到一个东西,懂了以后,一通百通。
这里我们来看两个字,一个是“识”字,是“志”或是“记”,“记下来”“记得”的意思。现在讲“博闻强记”,指的是学习知识。而孔子所讲的学问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做人做事。
另一个字是“一”,“一以贯之”的“一”,这个“一”字很难理解。宋儒将其解释为“静”,要在静中养其端倪,其实就是静思的意思。所以儒家、道家、佛家都讲究打坐,在静坐中慢慢涵养,而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什么是明心见性?佛家叫作佛,道家叫作道,儒家叫作仁。儒、释、道三家都是从所谓的打坐着手,在静中慢慢体悟,去寻找那个自己本性的东西,这就叫作“一”。
老子也叫它“一”。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是学?普通的知识,一天天累积起来,每天知识累积增加起来就是学。这道呢?是损,要丢掉,到最后连“丢掉”都要丢掉;到了空灵自在的境界,这还不够,要连空灵自在都要丢掉,最后到了无为,真正人性的本源就自然发现了。
孔子这里就是说,不要以为我的学问是“益”,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知识,而是找到了这个“一”,豁然贯通,什么都懂了。从我们的经验,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经验,其实这还是不够的,必须再加一句“交万个友”,还要交一万个朋友,各色人等都接触了,这样学问就差不多了。尔后由学问中再超脱、升华,可以达到“本源自性”的地步。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告诉子路,他说子由啊!时代变了,现在懂得德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而已矣。
孔子在这里提到无为而治,要使天下大治是不容易的,只有上古时代的尧舜才做到。怎样无为?就是要对自己恭敬严肃,正南面而已矣。中国古礼,皇帝一定是坐北向南的。这里的意思是说当领导的要把自己的道德修正好,才能以此去影响下面的人。
那么何为“无为而治”?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比如盖一栋屋子,一开始就要把这栋房子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所以在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不费什么,而事实上已经把可能发生的漏洞都事先弥补到位了,这就叫“无为”。换句话说,是现在就已经看到某件事在将来某一时刻可能发生的问题,现在就先把问题解决了,使之不再出问题,这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