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晚,沈空装备部政治部原新闻干事孙大军呼朋唤友,在沈阳市奉天街吧嗒嘴炭烧鸽请我吃串喝酒,庆贺我被评为全军政工网2012年第一季度“建言献策之星”。
“原新闻干事”这个称呼可能有些别扭,但这却是事实。因为当年大军兄已经确定退出现役自主择业,档案已移交地方,领导也已找他谈过话,按照惯例,他已正式回归普通老百姓的身份。
其实,我与大军兄算不上十分熟悉,因为算上4月20日这次聚会,我们才见过两次面,两次都是喝酒,第一次是我请他,这一次是他请我。
这应该属于男人与哥们的相处之道吧,相知甚深,相交如水,不用天天腻在一起,却不妨碍成为忘年交或是知心朋友。
大军兄出身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上叶,1981年10月入伍,1986年5月入党,无论是年龄兵龄还是党龄,他都是我无比尊敬的老前辈。
但大军兄却不想当我的老前辈,一直称我为老弟,从没摆过前辈的架子,更像是乐于助人的邻家大哥。
我和大军兄认识的时间并不长,最早也只能追溯到2011年12月上旬,至今不到半年时间。
那时,因为连续几次下连队蹲点,有了一些在待在机关无法获知的感悟,我萌生了到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与大家交流所思所想的念头。
之前,更喜欢写文学稿件的我真不敢去建言献策频道得嗦。因为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深知自己没有那个金刚钻,不敢到那个以敢说敢讲、争论激烈而著称的地方撒野。
但最终,我还是没有忍住反映点基层实情、为基层官兵说点实话的冲动,忐忐忑忑地写了一篇《从战士最反感的“七难”反思以人为本在基层落实现状及对策》投了上去。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12月1日上午11时许,我写完稿子投了上去,之后去食堂吃饭,之后回家午睡。
下午14时许,我到办公室上班,无意打开全军政工网建言政献策频道,发现那篇上午投的稿子竟然发表了,还是A级稿件。
编辑叫孙大军,十分用心地给我的稿子加了个按语并第一个进行点评:“外出难、休假难、看病难、洗澡难、上军网难、调换服装难、吃可口饭菜难这七难在个别领导和机关眼里无关紧要的芝麻小事,对一线战士来说却是影响心情的头等大事,如果不下功夫逐一关注和解决好,势必削弱部队的吸引力,影响官兵的服役态度,进而损害军队的战斗力。请各级党委和领导机关高度关注并给予解决为盼。”
当天下午17时左右,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报家门是沈空装备部政治部的新闻干事,是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的远程编辑。
我和大军兄就此结识。之后不时通个电话,唠点闲嗑。通话时,更多的是大军兄在鼓励我,教我怎么写稿投稿,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大军兄的点拨和引导下,我写建言文章渐渐入了门道,接二连三地发稿子,曾经创造了一周时间连发3篇稿件、篇篇都是精华的小小纪录。
在大军兄的鼓励和帮助下,半年时间内,我在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发稿14篇,其中精华7篇,A级5篇,普通稿件2篇,还被评为2012年第一季度全军6名“建言献策之星”之一。
据说,我是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开通以来沈阳军区的第四个“建言献策之星”,也是沈阳军区司政后装四大机关的第一个“建言献策之星”。
这一切,与大军兄的用心引领和悉心帮助不无关系。
当然,说句心里话,我对评不评“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我写建言文章就是想为基层说几句大实话,甚至做好了因此被误解、挨批评、受委屈的思想准备。这种心态下,不被评“星”、不被关注更符合我的初衷。
但大军兄很热心,一直关注着和促成着此事。
一个多月前,当我达到评“星”标准时,我正在吉林出差。大军兄打来电话,让我抓紧申请,抓紧上传照片。
这就样,在大军兄的帮助下,我成了所谓的“星”。
我不怎么当回事儿,大军兄却热心得很,一再张罗要给我庆贺,约了好几次,终于有了4月20日晚上的那次聚会。
那天,在沈阳奉天街那个有些名气的烧烤店里,我们几个人一边啃着美味的炭烧鸽子,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扯着闲淡。
于是,我有了深入了解大军兄32年军旅生活的绝佳机会。
大军兄是吉林松原人,农家子弟,1981年入伍后历任战士、学员、教育干事、新闻干事、指导员等职,退役前为沈空装备部政治部新闻干事,空军上校军衔。
作为一名资深新闻人,大军兄的工作履历和成绩堪称辉煌。
1986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大军兄当过海峡之声电台、《空军报》的特约记者,成绩斐然: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台、《装备》、《空军报》等军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发表消息、通讯、言论、新闻图片3130篇(幅),78篇(幅)在全国、全军、空军获奖,本人4次荣立三等功。
作为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很有威望的写手和远程编辑,大军兄同样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从2009年2月参与建言活动以来,大军兄先后发表建言文章91篇,其中精华9篇,A级19篇;2009年第二、三季度先后被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评为优秀网评员,2009年、2011年荣获空军“十佳优秀建言献策先进个人”,受到通报表彰。
大军兄的建言文章不是信手涂鸦,而是出于一名政工干部的责任和使命,篇篇入木三分,篇篇堪称精华。
大军兄发表的91篇建言,涵盖了政治工作中的基层建设、官兵福利,军事工作中的编制体制、训练管理,装备建设中的人才队伍、武器装备,国防建设中的教育宣传、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他撰写的《将九一八撞钟纪念活动扩大到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为1800万无名烈士寻亲寻根》等数十条精华建言成为受到全军广大网友的关注焦点,点击量和点评数均名列频道前茅。
大军兄是名睿智的建言者,还是个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好编辑。
2009年10月,大军兄被全军政工建言献策频道聘为实习编辑,2010年3月转为责任编辑。
担任建言献策频道远程编辑以来,大军兄用心、用情,知恩、知责,用自己的艰辛与努力,赢得了频道其他编辑和广大网友的信任和爱戴。
和其他全军政工网远程的编辑一样,大军兄同样没有奖金,也没有编辑费,全是义务劳动,全靠挤自己的业余时间帮网友修改和编发稿件。
有一次,为了写好一期编辑手记,大军兄发着低烧,熬夜加班到次日凌晨,差点耽误了回吉林老家过年的火车。
担任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编辑以来,大军兄共上线1434小时,编辑刊发3769篇各类建言。
数字本身是枯燥的,但这些数字彰显了一个文字爱好者对这份没有任何报酬的业余工作的无比热爱。
作为一个远程编辑,大军兄很乐意帮助那些并不认识的网友,一心一意地当好他们建言的指路人和工作的指导员。
在大军兄的手机和电话本里,保存着400多位全军热心网友的电话,经常保持联系的至少占三分之一。
担任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远程编辑期间,大军兄先后重点编辑并适时推出了空军第一个士官建言之星马沂峰、沈阳军区首个士官建言之星瞿云,还培养出了来自全军各部队的张迎春、李强、宋拥军等一个个士官建言骨干。
2012年春节过后,大军兄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并选择自主择业。
当年3月8日,大军兄在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刊发告别文章《离别是首歌》,一时间回应者甚众,留言达到创纪录的21篇。
来自全军各部队、受到过大军兄指导和帮助的建言爱好者纷纷留言表达震惊、遗憾、挽留、感谢和祝福之情,每一条留言都那么真诚,每一句祝福都那么动人。
是的,作为一名全军政工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大军兄的成绩有目共睹:2009年被评为全军政工网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全军“建言献策之星”,多次被评为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优秀编辑、优秀网络评论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谁都有脱下军装的那一天,谁都会和军营说再见。
正如大军兄自己讲的那样:再精彩的演出也有落幕之时……
大军兄,离别是首歌!相逢是首歌!相知是首歌!作为你的老弟,我会永远关注着你,并一直心存感恩,沿着你的足迹坚定前行。
渝夫2012年4月23日草于辽宁沈阳,2023年7月1日完善于天津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