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听了王益民校长讲授的职初课程第二次课程,深受触动。
一、优秀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课程开始,董志风老师分享了她的优秀作业是如何写出来的。她的第二次预习作业得分98分,而我的第一次预习作业仅仅得了86分,第二次得了89分,和那些优秀作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董老师每天在打卡中分享她的听课感受、预习心得以及课堂实践,最后整合成她的预习作业。从她的分享中可以看出董老师保持每日阅读、思考、实践、总结、输出的习惯,这一系列的动作已成常态。反观自己,每日打卡,只打卡了三四天,两次预习作业都是到截至日期那天才匆匆忙忙完成提交。优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天天的自省、自持、自行中积淀而成。
二、我的课堂还处在“原始社会”
王老师问听课老师,你的课堂在哪一步?然后以“围绕深圳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课堂教学为例,明确了五种课堂教学方式。一是讲授法,教师自问自答,深圳为什么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呢?是因为……,教师直接传授知识。二是直导式,教师问学生答,深圳为什么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哪位同学来答一下,学生回答。三是发现法,教师问,学生学,深圳为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已经有结论,学生讨论,但答案不具有开放性。四是研究法,学生探究问题,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区中,哪座城市最具有创新性?为什么?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探究。五还是探究法,用任务驱动学生探究,深圳甲同学和厦门乙同学都说各自城市是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城市,如果你是甲同学,如何说服乙同学?这种方式通过驱动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探究。
对照这五种方式,发现自己处在第二、三种方式中,偶尔会采用第四、第五种,例如上公开课。我笑称自己的课堂还处在“原始社会”。
杜威说:“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杀孩子的明天。”在笑称的同时我忽然意识到如果不改变,我将成为一名刽子手,不禁一惊!
三、我们离小组合作还有很远的距离
有老师问,小组合作为什么没有效果?王老师说没有掌握小组合作的方法。在探究式学习中,合作学习有四类,而具体的方法有三十多种,王老师选择了十四种呈现给我们。对于这些方法名词,很陌生,想想自己怎么敢说自己在班级搞小组合作学习的。
四、我们的很多课堂是没有生成的
预设、生成已经提了很多年了。王老师问你们是如何看待课堂的生成的,接着说,很多课堂是没有生成的。一般课堂重预设,忽视生成,有时后还怕生成,因为生成的可能不是你要讲的,你想讲的没讲,你的教学目标没完成,你的教学任务没完成。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
五、要学会倾听、等待
佐藤学说:“课堂要静下来,教师不要慷慨激昂,课堂的意义在于教师能在倾听中捕捉意义。”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追求热闹,越热闹越好,小组讨论一定要有,情景表演也可以有……就是不能静下来,不能冷场,学生没说出正确答案急不可耐地叫下一位同学回答。课堂确实要静下来,静能生思,静能生慧!
六、要重视课堂结课
帕丁在《教师课堂实用手册——20个结束课程的技巧》写到:“确保每堂课上留有时间来结束课堂教学。如果你的课是你送给学生的一份礼物,结尾就是包装上的蝴蝶结。”自己平时的课堂好像没有主动预留过时间来结课,每次都那么随意、潦草!今后不能那么草率地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