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个表达欲较强的人,总会忍不住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内向者则会在创作中释放表达欲,因此许多表达欲强烈的内向者可能成为作家或深耕研究的学者,外向者则总忍不住与他人互动。
表达欲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人天生就有自己的想法。若想法得不到释放,往往难以活得愉快。
大多数人渴望与他人互动,或通过文字与世界交流,会忍不住提升表达能力、寻找释放途径。
养成写作习惯后若久未动笔,你会忍不住想深化对事物的看法 —— 也就是想表达。
语写练习中,通过语音梳理、表达想法,是为了释放想法、提升创作能力,甚至弄清自己在世界上做了什么、对哪些事有见解。
因此,我一直鼓励大家,自己也坚持练习:定期锻炼并提升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短期不见成效,长期来看有无之间差距显著。表达欲有必要释放甚至强化,同时要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对哪些事持有观点。
2
灵感不是想要就能来的,它需要你不断沉浸,在恰当的时候自然浮现。灵感会主动靠近,你没准备好它就离开,准备好了它便停留,告诉你新想法。灵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并非准备时间越长越容易获得。
说到旅游,我曾热衷过,发现它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偶尔出游是享受,频繁旅行则难免疲惫。从人类社会发展看,大多数人倾向于定居而非迁移,长远来看我们更喜欢在一个地方安定。
偶尔出游换个视角观察居所、审视生活,会带来新的想法、感受和体验,这是旅游的独特魅力。到达新地方本应放松,可频繁探访可能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往往记不住旅行细节,只留得下高光时刻。这些时刻令人感动、深印脑海,但时间跨度长了会发现,还是长期生活的地方(如童年故土、工作多年的公司)或共历良多的人,在回忆中占据更长时间。
旅行的高光时刻因路途平淡而格外亮眼,但这些美景难成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愿将旅行当作过程体验,极少数人想在某地长居。
现状是大部分人会回到经济发达城市,那里就业、教育、医疗资源更丰富,可这些能成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向吗?
生活中我们大多能享受生活。对喜欢时间管理的人来说,记录旅行中赏景与赶路时间很有意义。你会发现赏景时间不多,路途占了大部分,且路途风景往往最美。
移动时,风景单调会引发思考,风景极美也会激发思考,因美景前总有新想法涌现。
3
关于场域:人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感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初见其浩瀚,我不会想工作,而是思考作为地球一员,如何在广阔沙漠中实现使命?面对沙漠的永恒,想的是回到日常后为世界做些什么,让人生有意义,而非像沙粒般随风飘荡。
我们终究不确定在沙漠的具体位置,因其太过广阔。没有现代科技和信号,根本无法定位,只知道要前行,目的地多远也未知。
如今有车,沿沙漠公路五六个小时就能穿越,得益于高德地图能提前知晓路线、明确目标。可古时候穿越沙漠的人,对到达时间、前方情况只有大致方向,没人能百分百确定最终目的地,他们只是在行走中感受每片土地与即将到来的风景、场域。
身处何地便有何种感受,这很奇妙。进豪华酒店或别墅,会有努力赚钱的动力;走在满是垃圾的街道,可能忍不住想丢弃垃圾;进图书馆,会想发奋学习;去医院,会更珍惜健康,觉得健康是福报,生病时不愿用身体换金钱。
但大家追求经济利益时,加班熬夜似成常态。人生旅途中,不同环境(包括国家和生活场景)会带来不同信息。某地语言常与当地母语高度相似,到完全不同的国度,无论年龄多大可能都要学当地语言。开始可能不适,但努力能克服,人在不得不适应新环境时,能克服许多困难。
4
俗语说适者生存,到了某个地方,自然会具备适应能力。这说明能力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环境和场域。比如在沙漠,人会学会生存,像储存水分,电影《沙丘》就展示了如何保留每滴水和可能产水的物品,体现特定场域能让人获得相应生存能力。
大城市交通繁忙地区常拥堵,对此有解决办法:常在高峰时段开车,驾驶能力会逐渐提高,车流量增加会让驾驶技术和路况熟悉度提升。堵车成常态,人们可能会想利用这段时间,找到提升自我的方法。但很少遇到堵车的人,不太可能想到利用堵车时间。这种能力或许是在特定环境中逐渐形成,或随时间反复实践获得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想获得某项能力,就去到对应的场域,别因暂时不会而害怕。置身其中,某些能力会自然出现,拥有这些能力,你会自然而然变强。去过很多地方后会发现,并非人人都能得到想要的,但有渴望却不尝试,就肯定得不到。
职场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个人准备和努力。回顾过去,我踏出舒适区,尝试了从未做过的事。这些成就的取得,多得益于运气,或许也因为我确实做了些事。
5
有长远目标,你肯定能抵达;目标近,距离就不那么重要。这并非说长远目标难度大,实际上可能更容易。
长远目标能助人完成很多事,目标明确,实现可能性会增加。因此人生中应不断设定远大目标,在不同领域探索,这样会感受到其中的精彩,获得力量,而这力量不去寻找就永远不属于你。
但愿意努力培养能力,能力自然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比如 2013 年左右,我下决心提升表达能力,虽花了很长时间,如今已有显著进步。若当初不追求提升,大概还和以前一样。
不广泛阅读,知识面难拓宽;不去从未踏足的地方,可能一辈子不知其存在,会限制视野。见识的神奇在于,未亲身经历前,不懂一个地方的真正价值,一旦抵达,会发现实际情况远超预期,至少丰富得多。
生活中能感受到,力量并非来自常态,而是源于内心渴望,这才是力量的真正源泉。想追寻什么,会因此获得不同东西;什么都不想要、选择 “躺平”,日子便没了区别。人能否 “躺平” 因人而异,对我来说做不到,几天就会浑身酸痛,不得不起来做事,内心总有想法要实现。
但想法不能只停留在想象中,有想法不代表会变强。要勇敢行动,不断追求,弄清实现步骤,一步步做好。生活中可适时放松,去旅游、做简单的事。但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会发现自己追求的和能做到的,远超过最初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会通过实践走向更远大目标,实现自我成长。
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期望,因这期望是进步的动力。但没有期望也没关系,只要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符合理想状态,就不该被他人指指点点,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创作时,我通常有两种时间观念:一是描绘当下,即此刻所想表达的;二是设想未来,即思考未来看到这些内容时的感想 —— 是更认真对待了现在,还是只期待未来?生活中既要认真对待现在,也要期待美好未来,二者需要结合。
剑飞深度思考核心观点与认知总结
一、表达欲:释放与积累的价值
• 表达是本能需求无论内向者(通过创作释放)还是外向者(通过互动释放),表达欲都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得不到释放会影响内心状态;
• 长期练习的意义表达能力需通过持续练习(如语写、写作)提升,短期效果不显著,但长期来看,有无这项能力的差距巨大,且能帮助人更清晰地认知自我与世界。
二、场域:环境塑造认知与能力
• 场域影响心态与行为不同环境(沙漠、酒店、图书馆、医院等)会触发不同的思考与行为模式(如沙漠让人思考生命意义,图书馆让人想学习);
• 环境催生适应力人在特定场域中会自然获得相应能力(如沙漠中学会储水、堵车时学会利用时间),“置身其中” 是获得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必因 “暂时不会” 而退缩。
三、行动与成长:拒绝空想,在实践中突破
• 目标与行动力长远目标比短期目标更易实现(因其降低了对 “距离” 的焦虑),明确的目标能提升实现概率;想获得某样东西,必须主动尝试,不行动则必然失败;
• 成长源于实践能力(如表达、见识)的提升需通过具体行动(练习、阅读、旅行)积累,而非空想;即使是 “躺平”,也难以让人真正满足,内心的渴望会推动人主动做事、实现自我成长。
四、生活态度:平衡当下与未来
• 旅行的意义偶尔出游能提供新视角,但频繁旅行易让人疲惫;真正深刻的记忆往往源于长期生活的地方或陪伴的人,而非旅途的碎片化风景;
• 当下与未来的结合既要认真对待现在,也要期待美好未来,二者不可偏废;生活的意义不局限于功利追求(如经济发达城市的资源),更在于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体验。
综上,文章的核心认知可概括为:
表达是自我认知的途径,场域是能力养成的土壤,行动是实现成长的根基,而平衡当下与未来的态度,能让人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