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华侨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历时6个月(前期准备+实习耗费两个月左右,实际4个月)跨考西安交大数学统计学院的应用统计学(大数据方向),已经出成绩,专业课比去年的最高分只差一分,大体是稳的。
个人情况:江西2014年考生,558,本一分数线526,超本一线32分,数学121。当时分数线出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的极限是这个分数,不论复读多少年都是这个分数。考研成绩出来的那一刻,亦是同样的心境,只是比自己估的分数高了20分。
这里的极限不是单纯智力问题,而是综合考虑了自己的心态、情绪、自制力等等诸多因素。大学前两年做外汇、创业,学渣;大三进入学霸状态,看书、念哲学,上学期准备美国建模比赛并且拿下二等奖,下学期开始自学数据分析并且到处找实习(大三大概看了三本英文原著);大四考研。从未挂过科(除了没去考试的选修课),自制力较好,作息相对规律。六级,hmmmn, 都是停留在 425左右。
备战情况:
6-7月
决定考研,整个月都在知乎上了解考研相关资料、流程以及各种学习路径和方法。目标: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的B组即商务数据分析,考研科目是政治、英语二、数学三、432统计学(教材是茆诗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此为数学系用书)
7-8月
正式开始考研,科目是数学三,由于在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所以进度较慢,数学只看了极限第一个章节。英语整个考研期间平均下来每天一个小时看书(此后不再赘述)
8-9月
专业课开始复习,每日0-3小时复习不等,数学同样的比例,并且前去洛阳实习了20天,共花费25天在这个实习上。
9-10月
9.8实习结束回到学校,9.8-9.25即到考研预报名这段期间,每日看书10h+,平均分配在专业课以及数学三。此后动摇了学校的念头,9.25-10.20一直在纠结学校一事。
10-11月
10.01,放弃此前复习的专业课,转入贾俊平的《统计学》,准备换学校。
国庆躺尸7天,一直到10.20号才正式决定换学校,从上财、厦大、山东大学、重大、大连理工、西安交大纠结了一堆学校,最后才定论,复习效率极低。
10.10,政治开始复习,每天2小时左右,周三 周五是娱乐时间,不看政治。
10.20进入状态,之前复习的专业课一律作废,开始深入的学习贾俊平《统计学》,此前这本书在大三下自学数据分析时快速扫过一遍。
11-12月
考前一个月,各种自我否定,加上此前自以为学的不错的概率部分(上财的专业课),真正做数学三时,发现不是一个风格(或者说自己已经忘了),心理崩溃。
但大体保证每天6-7小时吧,时间分配政治、数学、专业课均等,英语几乎不看。
12-12.23:
政治比重加大,但不会超过一天3小时,数学三撸不动了,整整十年(2005-2015年)真题没碰,专业课三心二意,英语瞎看些(只做了一套英语二的真题)
12.23晚上
熬夜复习王式安的概率冲刺以及李永乐的线代冲刺视频(此前没看,特意留到考研前一天看的)。捡了20分左右(可以见得自己复习的是有多不扎实qwq), 主要是三句话,正好提供了三个大题的解题思路。王式安提了伽马函数,李永乐提了,初等变化秩不变 和 方程组联立。
如果无穷级数看完的话,数学分数应该会高10分,因为最后一道大题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