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滴答滴答的雨声,梅雨季节的燥热更是衬着心情的一丝焦虑,无心睡眠。
刚刚结束一场相亲。
回想起来,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相亲了。只记得走上这条路是从24岁开始。而我,今年虚岁29。没错,我已经在这条路走了五年了。
这种现象在中国绝不属于个例。但我们对爱情仍有希冀,仍对婚姻有所盼望。
回不去的是故乡,留不下的是远方。从小小的家乡走向大大的城市,我们带着的不只是对梦想实现的希冀,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我们激情四射,信心满满。用辛勤的双手和脑力来换取个人价值的实现,获取我们想要在这个城市的生存所需。人的一生,除去吃喝睡觉,工作占据三分之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我们到梦想的距离仍旧很遥远,但我们离结婚生子的距离却是日益逼近,甚至已是冲过世俗所设置的红线。于是,一大批七大姑八大姨牌红娘、各类相亲交友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适婚青年不断地推向相亲的道路之上。当然,这里并不否认这类型人物和网站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作为一个大龄青年,姑且这么称呼吧。我内心不是没有过焦急。可是工作繁忙。清晨,拖着尚未睡醒的躯体,拎着毫无营养的早餐,赶着早高峰拥挤的公交车,吭哧吭哧的赶到公司,埋头对着电脑开启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夜晚,回到家里,已是万家灯火通明。盛行单休的武汉,每周末仅有一天的休息对于我这样无时不刻缺觉的年轻人真是一刻值千金,就让我们好好地安静的睡个懒觉,睡到地老天荒,睡到一觉醒来天都黑了,这一度是我觉得度过周末最美妙的方式。没有之一。
圈子的狭小,每天的格子间里都是千篇一律的毫无生机的面孔。来来回回永远是那么几个人,同事相处的时间之于家人相处的时间,比约会的时间都要多。是的,加之网络发达,无处不在的WiFi,便捷的手机交流与有趣的游戏,日渐失去主动交际的兴趣。我们都成了低头一族。曾有一个笑话“我希望吃饭的时候你能将手机贴在我额头上,这样你就不会只看手机不看我了”。莞尔一笑之时,不得不承认就是这样。几次与好友吃饭,席间,从点菜至吃饭,其一直低头玩手机,我嗔怒到“下次这样的饭局请直接邀请我的手机出席。”
日新月异,这个词语对我们80后乃至90后是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之一。一度是形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变化过程的专属形容词。是的,高速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年轻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去跟上社会的快节奏与步伐。你止步不前,自然就是落后。房价居高不下,经济泡沫低迷,大学的扩招以及毫无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造成人企不匹配,人才贬值。我们极度渴望成功。渴望成为世俗定义的成功人士:在大城市有房有车,有份体面地工作,不菲的收入。而年纪轻轻就能获得这些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毕竟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普通之辈。于是我们急躁,焦虑,急功近利。患上抑郁症之人日益增多。到最后,心灵鸡汤似乎也渐渐失效,而毒鸡汤也在慢慢侵蚀着那些还未焦虑的青年人。
“88年中年妇女”、“90后步入中年”、“关爱00后空巢老年”等等网络语句不断地给未婚青年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让大部分人都更为焦躁。
以上种种使得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以及场合去慢慢寻求合适的恋爱对象,去不顾一切的追逐一份不计较得失的感情。而相亲,这是一个安全又快捷的模式就应运而生。相亲等于面试。标签化是最明显的特征。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在计算着这份感情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小心翼翼的去博弈进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评判对方是不是符合自己所设的条款。这份面试简历上必须有拿得出手的软硬件说明。一旦面试不合格,直接pass掉接着面试下一个。久而久之,我们面过的人多了,被面的也多了。疲了。很多人终于妥协了,不再对爱情抱有希望,随便找个人,只要不讨厌,今天见面明天就可以搭火过日子。没有爱情,只为结婚。为了父母早日抱上大孙子,为了亲朋好友不再唠叨,也为了自己出门不再是“异类”。甚至有人闪婚到见面时间不超过一周,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相亲何太急?君不见离婚之率愈发高?
我们也都曾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就请社会对我们多宽容一点,请父母对我们多理解一点。也请我们对待爱情的观念再纯粹一点。让我们好好地尽情的谈一场没有任何杂质的恋爱,相一场只带爱情为标签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