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有正直的思想、果决的意识和坚定,他宁死不屈。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屈服的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手下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朋友吕安被他的兄弟诬蔑为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安、嵇康。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者的内心,并且诬蔑,曰:“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不要杀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享年三十九岁。
宁死不屈、坚定、果断。这便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不过有很小一部分是我觉得他的广陵散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