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浏览,看到感兴趣的文章,视频总是喜欢点评,或长或短,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俨然自己就是一个裁判官。
开始是优酷,遇到到精彩或者瞎编的就在弹幕,评论区点评,别说,点赞跟帖的还不少,时而互动下,感觉挺好,有点意思,没少为自己的妙语连珠小小得意一下。
后来感觉追剧很耽误事,挤占了本来就很局促的业余时间,而且在手机上追剧,看久了眼睛酸涩流泪,于是跟优酷拜拜。
后来又跑到喜马拉雅,买了副蓝牙耳机,这个好,不费眼睛,下班干点俗事两不误,无一例外,继续我的癖好,无一例外,感觉好的不吝溢美之词,无一例外,鄙夷不屑的便无情调侃,无一例外,满足了自己卑微的虚荣心。
再后来感觉耳朵累了,又跑到百度,浏览推荐文章,小视频,手痒了便如法炮制点评,继续吸粉,继继续沾沾自喜——必须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嘛。
事有例外,跟帖中偶尔传来逆耳之声,留意了下,大都是对我纠正错别字,病句之类的不满,喷我吹毛求疵,穷酸乳臭云云。我感觉自己也没错呀,写错或者读错了字,还不能纠正啦?博主感谢我还来不及呢,何错之有?
对于在剧情或者文中内容不满的调侃,偶尔也出现反对的声音,不就是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嘛,换做是我的作品被批,无论接受与否我都会开心,起码说明有人在关注,有争议也是好事。换言之,你能发表不同意见,别人为何就不能呢?一笑了之。
然而,安之若泰并没有持续多久,偶然看到一个观点,“鼓励和赞美是语言中的钻石”,对于这个观点我并不陌生,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忽然感觉,感觉哪里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哪呢?
带着疑问,我重新检点了自己的部分负面评论,果然,看着自鸣得意的“杰作”,顿时心有戚戚,如芒在背,继续点开,发现文章已被博主删除,不会吧,我做了些什么?
互联网无国界,网络平台把天南地北,互不相识的众生穿越时空汇聚在这里,大家都是自媒体,可以发出各自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诉求,隔着屏幕,尽管看不见,不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但肯定跟我一样——那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假设我面对的是一个文案小白,点赞,鼓励无疑会给他(她)以信心,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极有可能越做越好,反之,就是泼冷水,对方也许会备受打击,心理脆弱的会感觉“看来我不是这块料”而从此放弃,那就等同于我活生生掐灭了一缕希望之火,就是害人啦!
瑕不掩瑜,不喜勿喷的道理谁都懂,但轮到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包容呢?细思极恐,求全责备,不厚道啊!心态出现问题了,而初衷竟然是平台不负责任,这样的文章也能推送?大家都很忙,别闹了!果真成立吗?
谈到包容就想分享一个小故事(不是原版,介绍大意)
故事发生在国际大都市巴黎某条繁华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法国人的烂漫举世皆知,一对情侣在人行道上相互拥吻甚是投入,竟然忘记了红灯亮起,十字路口的交警见状也不提醒,微笑以待,绿灯对行车辆同样安静地等待,大家好像都不愿意打扰这对你侬我侬的伉俪,彼时有辆小车发出不和谐的鸣笛声,显然车主是提醒情侣让道,旁边另一辆小车缓缓落下车窗传过话来:“催什么?你没年轻过吗?” 热恋中的情侣从沉醉中醒来,抱歉地向众人颔首致歉离去,一切复归平静,井然如初。
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我信了。同样的事情假如发生在我们身边,自己脑补,我不敢想。我无意要鼓吹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不得不承认,在类似方面,国人有些心浮气躁了,路怒症不乏其人。
书归正文,归集到底一句话,能帮则帮,帮不上的起码不添乱,自己是来采花的而不是来挑刺的。
于是我默默地把负面评论一一删除。
不同意见不是不能提,但换一种委婉的方式不是更好吗?调侃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