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团的名单出来了,没有我,我觉得有些不公平!”孩子下晚自习一见到我,就脱口而出这句话,语气里满是不甘和不满,情绪也有些低落。
“这次没选上,就等下学期,不着急,以后还有机会。”我试着安慰她。
“之前学校说每班有五个入团名额,我觉得自己第一次月考成绩还不错,入选的希望很大,就认真写了入团申请书。可今天老师却说每班只有三个名额。我们班选上的两个人是上次月考第一、第二名,我也认了;但第三个人的成绩远不如我,却入选了——难道就因为他是班长吗?”孩子越说越激动。
“你之前不是说过,班长这个位置没人愿意当,是那位同学自告奋勇承担的吗?而且他为班级做了不少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入团不光看成绩,也要看综合素养,也许这就是他入选的原因呢。”
孩子听后陷入沉思,没有说话。我继续开导:“学习上我们继续努力,同时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班级做些贡献。双管齐下,下次入团的机会一定会更大。”
“我在你放‘宝贝’的盒子里见过你的团员证,为什么你们那时候入团那么容易,现在却这么严格?入团对高考真的有帮助吗?”我一愣,没想到孩子会问这些。同时我也察觉到,她这么在意入团,或许也考虑到了未来的高考。
我之前确实跟她提过,二十多年前入团相对容易,初中毕业时班上几乎都是团员。而现在名额有限,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她:高中入团对高考没有“直接”的加分,它带来的只是“间接”的帮助。
团员身份带来的“间接”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这是当前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几乎所有省份都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团员身份及相关表现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品德:团员身份本身是你积极追求进步、向组织靠拢的体现,是思想品德项的有力证明。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团组织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的主要平台。作为团员,你更有机会参与甚至组织这类活动,从而丰富个人履历——这正是顶尖大学非常看重的经历。
---任职经历:若在团支部或班委担任职务(如团支书、组织委员等),这段学生干部经历会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亮点,体现你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2,部分特殊类型招生
在“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等不完全依赖分数的招生模式中,面试和材料审核环节尤为重要:
---面试印象:团员身份及参与团活动的经历,能向考官展示你全面发展的形象,而不只是“只会读书”。
---申请材料:在撰写个人陈述时,团组织中的成长经历、参与组织的活动,都是非常有力的素材,能增强材料的说服力。
3,优先推荐机会
在学校内部,很多机会会优先考虑团员:
---评优评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评选,通常对团员有所倾斜。
---活动参与:一些高水平的夏令营、大学先修课程、对外交流项目等,学校在推荐时也更倾向于品学兼优的团员。
4,长远发展——大学及以后长远发展——大学及以后
---大学入党:入党是很多优秀大学生的目标,而共青团员是入党的基本前提。若非团员,大学需先入团再申请入党,可能拉长培养周期,错失某些机会。
---学生工作:大学中的班委、学生会、社团负责人等职位,往往要求或倾向于团员担任。这些经历对保研、求职都有积极影响。
孩子听后,神情渐渐平静下来了。我知道她的困惑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