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阴雨,让人郁闷。直到今天下午四点多,阳光忽然破窗而入,惊艳了办公室。我掏出手机想拍点什么,手一滑却刷向了微信。却见从化大诗人振星兄刚刚更新了朋友圈,满满地分享着“流溪香雪”九宫图,并写上“流溪香雪,美不胜收!”八个字。
原来,“大诗兄”已经深入从北的良口镇,游山玩水赏花去了。而这片花,正是小城从化久负盛名的梅林——“流溪香雪”。提前放假过年的人,实在令人羡慕嫉妒恨。只见他分享的照片,比例讲究,层次分明,有仰拍,有俯拍,有蓝天白云,有湖光山色,有亭台楼阁,有长桥卧波,更有梅花胜雪,让人心驰神往。
值得点赞的是,他竟抓拍到了几张阳光晒向青山绿水的好照片。照片里,阳光被云层挡了些许,偶在山中投下一片阴翳。因此,山中的日色并不均匀,恰似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里面写的那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流溪香雪”确实就像是流溪河畔的名曲。每到12月就被时光奏起,宛若天籁,余音绕梁,长盛不衰。 这里的广州“流溪香雪”梅花节,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每年长达一个多月的花期,3000多亩的梅林里,游人如织,竟成了古诗“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真实写照。
这些数以万计的游客,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游客,她们哪里知道,流溪河畔的名曲,除了“流溪香雪”,曾经还有“凤院香雪”呢!
在上世纪八十以前,从化县江埔公社(今江埔街)的凤院村,确有一片延续了三十多年的“香雪”。这片“香雪”,来自于凤院村上千亩的三华李果园。那时候,在流溪河与小海河之间的“广袤”的凤院平原,种植着数万株三华李树(以及少量青梅树)。凤院公社大队还专门成立了苗场林场队,建有一所宽敞的林场大院子,方便社员管理三华李等果树。
那时候,每年的12月到2月,这数万株树上的花儿陆续绽放,也形成了一片白色的花海。我想,若从空中俯视的话,这片与流溪河、黑山(水口岭)与小海河融为一体的花海,也一定会非常壮观。至少,气势上,是不会输给今天那片“流溪香雪”的。
只可惜,“凤院香雪”生不逢时。它生在了老百姓还没有轿车“自驾游”的年代,生在了现代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现代手机诞生于1987年),生在了“无人机”还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年代,生在了所谓“梅花节”“李花节”根本搞不起来的年代。
实际上,在1995年前后,凤院村的水口岭山脚下,依然种有上百亩的三华李。每年冬春,从小海河畔连绵至山脚,依然会有李花如期绽放。远远望去,依然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可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气候土壤的变化,这苟延残喘的“凤院香雪”,最终不得不走进了历史。
今天的凤院村,三华李树几乎销声匿迹了。它们只会作为果苗,出现在村民的苗圃里。而梅树,青梅树,也只会作为花卉或景观树,出现在凤院村道旁或农家小院里。
今天的凤院村道两旁,竟只剩下7株梅树。其中6株位于欧阳廖伟果苗场以及欧阳桂忠果苗场斜对面。冬日里,它们依偎在一起,迎风怒放,却也勉强凑成了一景,在这古老的大地上泛起着一点“涟漪”,平添几分诗意。
它们,使我想起了当年的“凤院香雪”。如果能带着手机穿越回数十年前,我一定会耗尽所有的电,去拍那片壮观的“凤院香雪”。我想,我拍出来的效果,一定可以媲美振星兄镜头下的“流溪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