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睽变蹇--“中道而返”式
自无妄卦开始至睽卦,除了某些爻的阴阳变化以外,皆为“原始反终”,所以睽卦六爻的天道就是辛甲壬己庚癸。
睽卦是个平衡卦,但与复卦这样的平衡卦不同,复是一个最稳定的平衡卦,任何阴爻也不能撼动初爻,打个比方就象是一个不倒翁,所以卦辞讲“出入無疾,朋來無咎”;睽卦的平衡则处于微妙之间,稍有不慎,难免倾覆,所以卦辞说是“小事吉”。
比较睽卦诸爻,可知对初爻威胁最大的是四爻,二爻为甲为“主”,二爻辞说是“遇主于巷”,它虽然阻挡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但也不至于动摇初爻的地位,因为二爻甲在这个卦中为终结阶段,是个没有活力的爻。三爻为壬,是个阴爻,按照天道,初爻辛当向三爻壬发展,所以爻辞说“見惡人,無咎”。五爻庚至初爻辛合乎天道,但有三爻制衡。只有四爻己可以利用这种平衡态势,侵占初位,这个爻的身份为“宗”,与五爻庚相对来说为“夫”,本身是地元,如果进入初位,也就成了人元,所以爻辞说它是“元夫”,正是这个爻变成了蹇卦的初爻。
蹇初为己,则蹇上必为甲。睽上癸变成蹇三乙,睽初辛变成了蹇五丁,蹇二与四分别为睽三与五所变,这样蹇卦六爻的天道就是己丙乙戊丁甲。
睽卦变蹇卦,除了睽四有一个“元夫”以外,很难想到这是一个面临特殊变化的卦,更难确定是睽卦的哪个爻变成了蹇卦的哪个爻。不过蹇卦的天道,可以通过诸爻的关系来验证,也可以通过六爻的定位来验证。比如初爻说“往蹇,來譽”,那么我们在考察它为什么是“往蹇,來譽”的时候,就会发现蹇卦不仅是个平衡卦,更因为初爻己在这个卦中处于终结阶段,是个没有活力的爻。三爻辞为“往蹇,來反”,三为乙,四为戊,自乙至戊,需要三个时间单位,所以是“往蹇”,而作为来者的二爻为丙,由丙至乙,所以是“来反”,以此也可知二爻为什么是“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了。四爻辞讲“往蹇,來連”,这是因为四爻至五正与天道相悖,而三爻与四只在空间上为邻,所以是“往蹇,來連”。又根据乾坤卦关于六爻定位,乙为北,丙为东,丁为南,戊为西,卦辞讲“利西南,不利東北”,联系爻辞,显然是蹇二三爻的日子不及四五好过。综合以上多种考虑,可以确定自睽到蹇发生了一次特殊的卦变,而蹇卦的天道就是己丙乙戊丁甲。由于是睽四变成了蹇初,所以这次卦变,仍然是“中道而返式”。
(152) 解变损--“中道而返”式
解卦是蹇卦的“覆卦”,所以解卦的天道是甲辛庚癸壬己。不难看出,解卦诸爻的行动也相当困难,一个原因是卦体平衡,再一个原因就是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在解卦中,也有两个“天人相悖”,一个是二爻与三爻,另一个是四爻与五爻。初爻原本是人道的开端,但从天道上看却是终结,对于这种情况,卦辞说“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無所往”就是说这个爻根本不能行动,“其來復”是说其它各爻的运动方向是初爻甲,甲是归宿。“有攸往,夙吉”则是说这个爻的前身还是吉祥的,它的前身就是蹇上,蹇上辞有“往蹇,來碩,吉”之说。
解卦按照人道几乎无法行动,但是按照天道又可以行动,这就叫“天无绝人之路”。如果从天道上看,解卦中有两个爻是很容易行动的,一个是上爻,上爻虽弱,但位置最高,势能最大,又是解卦在时间上的开端,假定这个爻发动,那么首当其冲的是三爻庚,三爻的爻辞是“負且乘,致寇至,貞吝”,所谓“致寇至”就是指的上爻至三,上爻至三不合人道,所以是“致寇至”。
再一个就是四爻癸,四爻是一个强爻,四爻至初,合乎天道。四爻的爻辞是“解而拇,朋至斯孚”,正是“解而拇”提示是这个爻将要进入初位,承担起支撑卦体的任务。而“朋至斯孚”的意思也和豫四的“朋盍簪”差不多,是说有朋友要成为它的服从者。这个朋友就是五爻,五爻的爻辞是“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这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不用这种办法,就打破不了这个僵局,但是由五至四,从人道上说是倒退,只不过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但它终归认为四爻至初是“小人”行为,所以爻辞又说“有孚于小人”。
解四变成损卦的初爻,所以损初就是乙,损初为乙,则损上必为丁。损卦其它各爻的天干是如何确定的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只能联系前后各卦进行分析。
蹇卦上爻讲“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利见大人”是说蹇卦的这种态势,适宜强者的出现,蹇卦已经有两个阳爻,因此这里的“大人”意味着要有第三个阳爻出现。再从“往蹇,來碩”考虑,很容易想到就是这个爻变成了损卦中的第三个阳爻,也就是二爻。其实这是不对的,甲在蹇上是个“只出不入”的爻,所谓“来硕”只是一个现象,似乎蹇五上行就可以给上爻带来硕果,其实蹇五根本不能上行。蹇上变解初,其辞为“無咎”,这里只说它没有灾难,没有变成“大人”的意思。倒是解上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表明这个爻有可能由阴变阳,成为第三个“大人”。
损卦是个失衡卦,二与四这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强大的二爻压迫初爻,矛盾集中在初与二之间,初爻的爻辞是“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所谓“已事”,就是由二爻造成的这种不平衡,或者说是由“己”造成的这种不平衡,显然这里二爻就是己,己也就是二爻。知道了二爻为己,则四爻必为甲,其它三爻为丙,五爻为戊,这也就不难确定了。
在探讨损卦的天道时,有一个辞也不能忽略,这就是“元吉”二字。损卦辞讲“元吉”,损五辞也讲“元吉”,这里的“元吉”是否和坤五的“元吉”一样,提示以此爻改元呢?还是象讼五那样,提示此爻就是“元”呢?原来都不是,这里讲的主要是卦体诸爻同地元己的关系,己在损卦中不是开端,而是终结,因此也可以说是诸爻的归宿。损卦因为二爻己强大而造成的失衡,对卦体的稳定和其它爻的运行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初爻造成很大压力,这就是“疾”,但是对二爻本身来讲却没有什么坏处,不但没有坏处,而且从作为诸爻的归宿来讲,这还是一个坐享其成的爻,损卦除二爻以外,还有初、上两个阳爻,卦辞中的“二簋可用享”,就是说二爻可以享受它们的贡献。损五是个弱爻,本身既不是天元甲,也不是地元己,还不可能变成人元,为什么要在这个爻的爻辞上说“元吉”呢?原来这个爻为戊,戊是通向己的最后一条通道,所谓“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就是说其它爻的贡献不能拒绝,也不能截流,这对二爻己与其它爻的沟通有好处,所以卦辞中的“元吉”是说地元己的吉祥状态,五爻戊的“元吉”是说“于元为吉”,也就是对地元吉有好处的意思。
(153) 萃变升--“分道扬镳”式
损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益为损的“覆卦”,所以益卦的天道也就是辛庚甲壬己癸。益卦“原始反终”变成夬卦,夬卦“原始反终”变成姤卦,姤卦“原始反终”变成萃卦,所以萃卦的爻时与损卦相同,也是乙己丙甲戊丁。传统易学认为,萃卦与升卦的关系是“覆卦”,萃倒过来为升,升倒过来为萃,其实不是,因为这里又发生了一场特殊的卦变。
萃卦是如何变成升卦的呢?原来这里与师变比相类似,也是前卦的初爻爻位不动,上爻的爻位也不动,只是中间四个爻发生了一个旋转,当然运行的方向与时间也起了变化。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个变化的呢?这还是靠卦辞与爻辞的指引。
从卦体上看,萃卦是个整体失衡卦,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强大的四爻与五爻都有进入初位之势。萃卦的卦辞讲“利見大人”,萃卦中有两个阳爻,这里讲“利見大人”,也和蹇上讲“利見大人”一样,预示着将有第三个阳爻出现,这是一种时势造英雄。萃卦初爻讲“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所谓“有孚不終”,是站在初爻的角度上,说它的服从者不能在人道上坚持始终,所谓“乃亂乃萃”是讲各派政治力量会有一个新的分化组合。萃五讲“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所谓“匪孚”是表明它不是初爻的服从者,“元永贞”则是说初爻这个人元的爻位不变。
这里我们可以同师变比做个比较,比卦的卦辞讲“原筮元永贞”,我们说所谓“原筮”是指的师卦,师是比卦的“原筮卦”,比是师卦的“复筮卦”。为什么萃五只说“元永贞”,而不说“原筮”呢?原来师在周易卦序中排第七位,这是个奇数卦,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比排第八位,为偶数,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由此我们推定,凡是在卦序中排在奇数的都叫“原筮卦”,排在偶数的都叫“复筮卦”,萃排在第四十五位,是个奇数,这样萃本身就是个“原筮卦”,所以在五爻辞中就不说“原筮”。
萃卦初爻为乙,变成升初以后就是癸;萃卦上爻为丁,变成升上以后就是辛,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升卦初上两个爻的天干。
升卦中间四个爻的天干是如何确定的呢?原来师变比就是初位与上位不动,或者说是以这两个爻为“轴”,卦体做了一个逆时针90°(或者说顺时针270°)的旋转,这样师二就变成比五,师三变成比二,师四变成比三,师五变成比四。萃卦变升卦则是以初上为“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80°,这样萃二己就变成升四己,萃三丙就变成升五壬,萃四甲变成升二甲,萃五戊则变成了升三庚。这样升卦六爻的爻时分别就是癸甲庚己壬辛。
找到了升卦六爻的爻时,再对卦辞与爻辞就不难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说萃二与升二都讲“孚乃利用禴”,原来前者为己,它是萃卦诸爻的最终归宿,后者为甲,它是升卦诸爻的最终归宿。再如随卦上爻讲“王用亨于西山”,我们说随上为戊为西,随卦的“王”是甲,升卦四爻讲“王用亨于岐山”,这里的“王”是四爻己,“岐山”则指三爻庚,戊和庚是同一个爻位,这也就是说“西山”与“岐山”是同一座山,但由于两个“王”所处的位置不同,这才有了不同的称呼。升卦辞讲“南征吉”,升三讲“升虛邑”,原来就是因为上爻为辛,辛与丁为“南”,升三的上行,如入无人之境,卦辞讲“用見大人”,就是要发挥这个爻的作用,这是一种英雄造时势。萃卦的“利见大人”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升卦的“用见大人”则是历史的辩证法。
(154) 井变革--“颠倒旋转”式
升卦的天道是癸甲庚己壬辛,升卦“原始反终”变成困卦,所以困卦的天道就是丁丙己戊甲乙。困卦“原始反终”变成井卦,所以井卦的天道与升卦相同,也是癸甲庚己壬辛。井卦又面临着一次特殊的卦变。
传统易学认为,井卦是由两个八卦构成,井的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巽为木为风,比如《彖》传说“巽乎水而上水,井”;《象》传说“木上有水,井”,其实这个卦既与“木”没有关系,也与“风”没有关系,既然这个卦取象为“井”,自然与“水”有关系,但这个“水”与三爻卦的“坎”又没有关系。还有一种认识以为井卦初爻为“井底”,上爻为“井口”,这都是不对的,原因是不了解真实的卦体和易道,而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与易道,也就不能正确理解井卦的意义。
假如我们把井卦六爻复原为球形卦体,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出,井卦是一个失衡卦,其中二与四这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强大的二爻有迫初之势。再从易道上看,井卦六爻间存在着两个“天人相悖”,一个是由三至四,再一个是由五至上,但是也存在着一个“天人合一”,这就是由初至二。井卦在时间上的开端是四爻,终结是二爻,如果是用井做比拟,那么井底不是初爻,而是四爻;井口也不是上爻,而是二爻,所以我们说这不是一个直上直下的“井”,而是一口“扳倒井”。
井卦二爻有迫初之势,为什么初爻要说“井泥不食,舊井無禽”呢?原来这是接近井口的一个部位,由初至二,虽然是既合天道,也合人道,还是一个阴阳和合,但是不合地道,假定二爻甲一旦被激活,这个爻就会从“只入不出”变成“只出不入”,那个时候二爻就是“井穀射鮒,甕敝漏”,初爻也就再也难以支撑卦体,这就是“井泥不食”的原因。
井卦三爻至四正与天道相悖,只有改道上行,由三至上合乎天道,并且也是一个阴阳和合,但由于有五爻制衡,因此爻辞说是“井渫不食”。在井卦中,三爻的行止至关重要,如果是这个爻不动,那就不仅阻塞了四爻在天道上的出路,其它爻也很难动作。如果是这个爻上行,则局面就会改观,这也就是爻辞说的“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我心”即上爻辛,“王”也就是四爻己。
井卦为什么五爻要说“井洌,寒泉食”呢?《象》说是“寒泉之食,中正也”,其实这个爻既不“中”,也不“正”,由五至上还是一个“天人相悖”,假定这个爻至初,那么这不仅合乎天道,也是一个阴阳和合,对初爻的力量也是一个加强,所以这里说“寒泉食”,这不仅是从爻与爻之间的沟通,也是从稳定卦体考虑的。
由于井卦的卦体失衡和天道与人道的错乱,井卦注定要发生特殊的卦变,井卦是如何变成革卦的呢?这里有两句话至关重要,一句是卦辞说的“改邑不改井”,再一句就是井上说的“井收勿幕,有孚,元吉”。通常如果不是特殊卦变,上爻就会自然地返回来成为下一个卦的初爻也即人元,用不着再说“元吉”二字。履卦变泰卦是一次特殊卦变,所以履上有“視履考祥,其旋元吉”的说法,这次卦变,实际上是以初上为“轴”,二、三、四、五爻做一个顺时针90°的旋转以后再整个倒过来。井变革也一定是特殊卦变,所以井上特别提示这个爻将成为革卦的初爻,但中间四个爻有变化,具体说就是“改邑不改井”,我们已经知道了井卦的四爻为“井底”,二爻为“井口”,这两个爻要是不动,上爻还要变成初爻,这就只能是以二四为“轴”,初、三、上、五这四个爻做一个180°的旋转。这样井上辛就变成革初丁,井三庚变成革五戊,井五壬变成革三丙,井初癸变成革上乙,这样我们就找到了革卦六爻的爻时,也就是丁甲丙己戊乙。
象这样以二四为“轴”,初三上五饶“轴”旋转的特殊卦变,前面的蛊变临也算一例,蛊卦变临卦,就是以二四为“轴”,初三上五做了一个旋转,蛊的二爻还是临的二爻,蛊的四爻还是临的四爻。只是蛊卦的初三上五是做了一个逆时针90°的旋转,而井卦的初三上五是做了一个180°的旋转。井的二爻还是革的二爻,井的四爻还是革的四爻,还有就是这个爻由阴爻变成了阳爻。
由于井变革没有影响上卦的上爻变成下卦的初爻,或者说困卦的初爻还是革卦的初爻,只是由阴变阳,所以我们说“君主”没有离位,不能叫改朝换代,只是一个“内部调整”或者是“理顺关系”,革卦的“革”字是皮革之革,与革命没有关系。从卦变的形式上讲,我们也叫做“颠倒旋转”式。
革卦以后,所有“原筮卦”的天道都是丁甲丙己戊乙,所有“复筮卦”的天道都是癸庚己壬甲辛。如果用人事做比拟,可以说从困卦开始,开创了一个由丁掌权的时代,一直到未济而终。
(155) 周易卦变的根源与规律
前面我们逐一探讨了周易十二次特殊的卦变,现在我们再探讨一下卦变的根源与规律问题。
卦变的根源,可以分为内因与外因两种,所谓内因就是由于天数与地数的周流引起的爻变,如果某个卦中的一个或几个爻的阴阳性质发生了变化,那么肯定要造成卦变,天数与地数的运动是爻变乃至卦变的根据。所谓外因就是三道综合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使天数与地数周流,也使得爻位与爻时发生变化,所以可以看成是爻变与卦变的条件。因此探讨周易卦变,首先要掌握真实的卦体,了解三道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谓真实的卦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球体,一方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天数与地数可以在不同的爻之间周流,另一方面是这个球体可以旋转,可以滚动,因此从外部某个不变的视角看来,卦体除了某些爻的阴阳变化以外,还有三种形式的旋转,一个是以初上两爻为轴,二三四五爻绕轴旋转,比如师变比、萃变升等;另一个是以二四为轴,初三上五爻绕轴旋转,比如蛊变临、井变革等;再一个是以三五为轴,初二上四爻绕轴旋转,比如讼变师、否变同人等。当然是正旋还是反旋?是旋转多少度?是一种形式的旋转还多种形式的旋转的组合?这都需要具体分析,但基本的形式不外乎这三种形式的旋转,不论是一般卦变还是特殊卦变,都是这样。这样看来,如果不了解卦体是一个球体,也就不能理解这三种形式的旋转运动,仅凭阴阳或八卦,那是揭示不了卦变的根源与实质的,当然也就更掌握不了卦变的规律。
三道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这是制约卦爻运行的三种基本法则,当然也就是卦变的根源。三道性质不同,但都依附于卦体,彼此消长,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因此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就是三道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具体到某爻或某卦的运动与变化,存在着一个以哪道为主的问题,有时候是天道起主要作用,有时候是地道起主要作用,也有时候是人道起主要作用。比如说师变比,可以认为是人道起了主要作用,设想如果强大的师二不顾正与人道相悖,凭借天时与地利至初,那么师也就不会变成比。凭借天时与地利至初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否四变同人初,豫四变随初等等,这可以认为是天道与地道共同起了主要作用。在天道与地道相悖的情况下,有时候是天道起主要作用,有时候是地道起主要作用。比如说蛊卦三爻与初爻就是一个“天地相悖”,蛊三变成临初,可以认为是地道起了主要作用;复卦变无妄,复卦中有三个阴爻由阴变阳从而变成无妄,就是天道起了主要作用。天道、地道与人道不能按照阴阳、刚柔与仁义分类,也不是三爻卦的初为地、二为人和三为天,更不是六爻当中的初二为地、三四为人和五上为天,而是每一个爻都有三道,或者说都受三道的制约,只是在不同条件下有个以哪道为主的问题。
“原始反终式”的卦变,是基本的卦变形式,或者说是一般的正常的卦变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就是卦体整个的“倒过来”,虽然这里有阴阳的变化,但不改变卦爻运行的正常次序,这就要求这个卦作为过程能够坚持终始,乾卦六爻能够坚持终始,所以倒过来就变成了坤,这就是正常的卦变。坤卦六爻有始无终,在五上之间有一个中断,不能够按照正常的次序运行,所以就发生了特殊的卦变。屯蒙需讼属于正常的卦变,讼初“不永所事”,不能坚持终始,所以讼变师就是不正常的或者说是特殊的卦变,这可以看成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在十二次特殊的卦变中,多数是因为初爻柔弱,难以坚持终始,行进在“中途”的强爻可能篡位,从而引起特殊卦变,比如讼初为阴,讼四为阳;否初为阴,否四为阳;豫初为阴,豫四为阳;蛊初为阴,蛊三为阳;解初为阴,解四为阳等,这说明如果作为卦体“基础”的初爻自身不够坚实、强大,难免引起特殊卦变。当然如果是过分坚实,也不能按照正常次序运行,比如复卦初爻就是一个极其坚实的爻,这个爻“赖”着初位不动,其它爻莫之奈何,这也引起了特殊卦变。这种卦变,可以看成是“强者必胜,捷足先登”。
但是强者也未必“必胜”,师二是个强者,但没有进入初位;萃卦四、五也是两个强者,但也都没有进入初位;困卦的初爻是个弱爻,其上有三个强爻,从现象上看这个爻也很难支撑卦体,但就是这个爻,经过了一番“内部调整”,终于在革卦中实现了“元亨利贞”。这说明不能单看强弱,还要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者在得“道”的情况下,也可战胜强者。
在十二次特殊卦变中,“原筮卦”发生的特殊卦变少,“复筮卦”发生的特殊卦变多,比如坤、讼、履、否、豫、蛊、复、睽、解、井都属于“复筮卦”,只有师和萃两个卦是“原筮卦”。这说明“原筮卦”不容易发生特殊卦变,“复筮卦”容易发生特殊卦变。由此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原筮”为本,“复筮”为末,本固则末兴,末固则伤本。
在十二次特殊卦变中,大部分属于“中道而返式”,如坤变屯、讼变师、否变同人、豫变随、蛊变临、睽变蹇、解变损。属于“同元不同方”的有师变比、复变无妄和萃变升。属于“颠倒旋转”的有履变泰和井变革。在七个“中道而返式”的卦变中,由三返初的只有一个,即蛊变临。由五返初的也只有一个,即坤变屯。由四返初的有五个,即讼变师、否变同人、豫变随、睽变蹇和解变损。这说明四爻容易进入初位,四爻进入初位不合人道,但在客观上又有利于初爻至二,初爻至二合乎人道,这大概也是四爻容易进入初位的一个原因。
在十二次特殊卦变中,多数是属于失衡卦,如讼、师、履、否、豫、蛊、萃、井,但也有平衡卦,如坤、复、睽、解,这说明不论是平衡卦还是失衡卦,都有引发特殊卦变的可能。
以上大体可以看成是周易卦变的一些规律,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卦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具体到某卦如何变成另一个卦,要结合经文,认真分析。在经文中,提示卦变的辞句有很多,比如“元”字、“命”字、“由”字、“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等等,但是也有许多辞句,貌似提示卦变,其实并没有发生特殊卦变,比如说巽卦二爻与上爻的“巽在床下”,这个“巽在床下”就是进入初位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一种趋势,实际上巽卦变兑卦是一种正常的卦变,假如我们把“巽在床下”看成是宫廷政变,那么这里发生的是一场未遂的政变。
总之,周易卦变的实质是爻(数)、位、时的全面变化,不单纯只是爻的阴阳变化;卦变的根源则是三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卦变是有规律可寻的,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卦变,六十四卦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个极其严谨的体系。探讨周易卦变和卦序,不能离开真实的卦体和易道,而让我们认识卦体和易道的,不是“八卦学说”,也不是《序卦传》说的“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而是卦辞与爻辞,脱离开卦辞与爻辞来探讨卦变以及卦序,无疑要走上歧路,反过来说,一旦我们掌握了每卦每爻处于过程的什么阶段,也就可以知道卦辞与爻辞的编制是何等的严谨。卦体与易道是破解易经之谜的关键,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156) 本文所用术语释义
本文使用了许多术语,这些术语,有的是完全沿袭了传统易学;有的名词虽属传统易学,但内容、含义有了改变;有的则是自己的杜撰,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进一步条理化、清晰化,现将这些术语简单释义入下:
1、〔周易〕,指不包括易传的易经。周易是一个无比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它描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而言,它无疑是一种哲学,只不过不同于现代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哲学,更可能是一种未来的哲学,一种不仅能够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而且能够综合科学和艺术、融会情感和理智、包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达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级的哲学。
2、〔易经〕,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卦名、卦辞、卦符、爻符、爻序、爻辞、卦序等这样一些部分。这些不同的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就是易经。
3、〔易道〕,易道就是周易卦爻的运行法则,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指具体的道路、途径。道分天地人三种,这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道”。易道则是这三种道的总称。三道性质不同,不可混而一谈,但三道在卦体上又交互作用,彼此消长,共同推动了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
4、〔天道〕,天道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原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用甲乙丙丁戊己表示,复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用己庚辛壬癸甲来表示,这两个顺序就叫“天道”。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在球形卦体上,按照人道的顺序,天干的组合或排列一般有四十八条,个别卦有十六条。
5、〔地道〕,地道是指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严格说来,“地道”还不算“道”,因为这里还没有运动;但也可以算“道”,因为它是运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在由二与四和三与五爻构成的两个“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说量小的一端向上,这种趋势就叫“地道”。
6、〔人道〕,人道是指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样一种顺序,在卦体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一般情况下,“人道”也就是“君子之道”。
7、〔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一般情况下就是人道。
8、〔卦体〕,卦体是指球形卦体,平面六画是球形卦体的简化或变形。卦体是一个诸爻紧密联系着的整体,一个数能够周流的球体,一个集时空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万能的、长青的、数字化的宇宙全息模型。卦体的形体只有一个,它反映了世界的统一性,卦体的形态则有六十四个(即六十四卦),它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
9、〔均衡卦〕,所谓均衡卦,就是构成卦体的六个爻都均等,都一样,卦体平衡。六十四卦中,只有乾与坤是均衡卦。
10、〔平衡卦〕,我们把没有倾斜问题的卦,就叫平衡卦。六十四卦中,除了乾与坤以外,还有剥、复、颐、大过、家人、睽、蹇、解、夬、姤、渐、归妹、既济、未济,这些卦也属于平衡卦。共计十六个卦。
11、〔相对稳定的平衡卦〕,相对稳定的平衡卦就是说这个卦是个平衡卦,但较比一般平衡卦而言,它更加稳定;平衡卦中,属于相对稳定的平衡卦有乾、夬、颐、复、家人、睽、归妹、既济。
12、〔微妙平衡卦〕,微妙平衡卦是较比一般平衡卦而言,虽然平衡,但不大稳定。属于微妙平衡卦的有坤、剥、大过、蹇、解、姤、渐、未济。
13、〔失衡卦〕,失衡卦就是卦体有倾斜问题,六十四卦中,有四十八个卦属于失衡卦。判别卦体失衡就看中间四个爻,二与四和三与五构成两个“跷跷板”,“跷跷板”的两端不等就是失衡。
14、〔整体失衡卦〕,整体失衡就是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属于整体失衡的卦有泰、否、随、蛊、无妄、大畜、坎、离、萃、升、丰、旅、涣、节、中孚、小过,共16个卦。
15、〔局部失衡卦〕,局部失衡卦就是只有一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属于局部失衡的卦有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同人、大有、谦、豫、临、观、噬嗑、贲、咸、恒、遯、大壮、晋、明夷、损、益、困、井、革、鼎、震、艮、巽、兑,共计32个。
16、〔一般失衡卦〕,一般失衡卦是指卦体虽然失衡,但还比较稳定。属于一般失衡卦的计有屯、需、小畜、履、泰、同人、大有、随、临、噬嗑、賁、无妄、大畜、离、大壮、明夷、损、益、革、震、豐、兑、节、中孚,共计24个卦。
17、〔严重失衡卦〕,严重失衡卦是说卦体失衡的程度很严重,属于严重失衡的卦有蒙、讼、师、比、否、谦、豫、蛊、观、坎、咸、恒、遁、晋、萃、升、困、井、鼎、艮、旅、巽、涣、小过,共计24个卦。
18、〔动态失衡卦〕,动态失衡就是在“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在压向初爻的时候,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或者是量小的一端在被撬向上的时候,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属于动态失衡的有21个,即:屯、蒙、师、泰、否、同人、大有、谦、豫、噬嗑、贲、无妄、坎、萃、革、鼎、震、艮、丰、旅、小过。
19、〔动态平衡卦〕,动态平衡指的是这个卦是个失衡卦,但在动态条件下还能够保持卦体的平衡。在48个失衡卦中,属于动态平衡的有25个,即:需、讼、比、小畜、履、随、蛊、观、大畜、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损、益、升、困、井、兑、涣、节、中孚。
20、〔静态失衡卦〕,静态失衡卦是指在“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在压向初爻的时候,没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或者是量小的一端在被撬向上的时候,也没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属于静态失衡的有临、巽两个卦。
21、〔易数〕,主要指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和卦爻之数。
22、〔天地之数〕,天地之数不是自然数,更不是什么奇数和偶数,它是用数的形式,对万事万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狭义的天地之数是一个从零出发最后又返回到零的数,是质和量同一的数,因而是绝对数、大限数,是数外无数的数;广义的天地之数是天数、地数与零的总合。
23、〔天数〕,天地之数当中的一种,在不包括零的情况下有二十五个,二十五个数一律平等,彼此之间,既没有质的差别,也没有量的差别。
24、〔地数〕,天地之数当中的一种,在不包括零的情况下有三十个,三十个数一律平等,彼此之间,既没有质的差别,也没有量的差别。
25、〔零〕,天地之数当中的一种,它是天地之数的开端,又是天地之数的终结;还是介于天地之间的“不天不地”或“亦天亦地”的数。
26、〔大衍之数〕,天地之数还可以分为动静两类,大衍之数是天地之数当中的动数,其中天数有二十三个,地数有二十七个,合计五十个,其中有四十八个可以在不同的爻与爻之间流通。另有两个数处于动静之间。
27、〔动数〕,也即大衍数。有四十八个可以在不同的爻与爻之间周流,另有两个虽不能离开本爻,但在原位也能滚动。
28、〔静数〕,也即定位数。用于确定爻的方位的数,因为不能脱离本爻,所以相对于本爻而言,也叫静数。
29、〔定位数〕,用于六爻定位的数,其中天数三个,地数四个。
30、〔卦爻之数〕,是具有空间方位性质的天地之数,是受到制约与规范的天地之数。
31、〔卦数〕,卦内所包含的天地之数,一个卦在特定的时间内,不是包含二十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就是包含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九个地数。
32、〔爻数〕,指爻内所包含的天地之数,在特定的时间内,每个爻都是九个数,或者都是天数,或者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地数混杂。
33、〔九六〕,九六是指的爻量,如果以一个天数的量为一,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那么一个纯阳爻的量就是九,一个纯阴爻的量就是六。
34、 〔叁天两地〕,是指天数与地数的一般量比,即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或者说一个地数的量相当于三分之二个天数的量。
35、〔五天四地〕,是天数与地数的特殊量比,即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
36、〔叁伍以变〕,是指爻变的临界点,一般情况下,阴阳爻互变是在天数三与四之间,或者说是地数五六之间。
37、〔爻〕,爻是数的一个小群体;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领域;是一个方位;是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卦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方面。而卦体则是集时空为一体的可以模拟万事万物的数字化的全息模型;
38、〔爻性〕,即爻的属性。根据属性区分爻有三种,一是阳爻,二是阴爻,三是介于阴阳之间的“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或者说是有阴有阳、等量均衡)
39、〔爻量〕,系指爻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等可以用数表示的东西,爻量是由爻内所包含的天数与地数决定的。爻按照量来区分一般有十种,对于一个爻来说则有九种。
40、〔阴爻〕,爻的一种,用符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爻内所含天数为零至三,或者地数为六至九,那么这样的爻就叫阴爻,阴爻按量分有四种。
41、〔阳爻〕,爻的一种,用符号“—”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爻内所含天数为四至九,或者地数为零至五,那么这样的爻就是阳爻,阳爻按量分有六种。
42、〔阴阳界〕,当着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的时候,在天数三四之间,或者是地数五六之间,有一个“阴阳界”,作为爻,这是一个“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有阴有阳,等量均衡),是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是阴变阳或者阳变阴的中介与桥梁。
43、〔纯爻〕,包含有九个天数的爻叫纯阳爻,包含有九个地数的爻叫纯阴爻。
44、〔临变爻〕,一般情况下,包含着三个天数和六个地数的爻叫临变的阴爻,或者叫最强大的阴爻;包含有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的爻叫临变的阳爻,或者叫最弱小的阳爻。
45、〔爻位〕,系指爻的空间方位,在球形卦体上,六爻分处于上、下、前、后、左、右。
46、〔相邻〕,系指在空间上有直接联系的爻,如下爻与前后左右爻为“邻”,前爻与上下左右爻为“邻”,左爻与上下前后爻为“邻”等。
47、〔相对〕,系指在空间上没有直接联系的爻,如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
48、〔君位〕,系指周易卦序中奇数卦(如乾、屯、需等)的下位。
49、〔爻时〕,系指六爻在过程中所表现的阶段,爻时用天干来表示。
50、〔爻序〕,指六爻的顺序,即初、二、三、四、五、上。
51、〔三个“对立面”〕,六爻分处于三个“对立面”或叫三个“空间对称”,即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
52、〔三个“圆圈”〕(或者是三条信息环路),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圆圈”,即下前上后、下右上左和前右后左。
53、〔三个“层次”〕,依据高低,六爻分为三个“层次”,即下爻为第一个层次,前后左右为第二个层次,上爻为第三个层次。层次越高,势能越大。
54、〔两个“跷跷板”〕,前爻与后爻形成一个“跷跷板”,左爻与右爻形成另一个“跷跷板”,两个“跷跷板”成十字交叉。
55、〔两根“拐子”〕(或者是两个弯道口,事情多发地段),在球形卦体上,六爻按下→前→右→后→左→上顺序形成一根“拐子”,曰初、二、三、四、五、上,这根“拐子”叫人道;曰甲、乙、丙、丁、戊、己,这根“拐子”叫天道。在乾卦中,两根“拐子”是一致的。在坤卦中,人道这根“拐子”没有变,天道这根“拐子”变成己、庚、辛、壬、癸、甲。在乾卦与坤卦中,天道与人道这两根“拐子”是一致的,在其它卦中,再也没有两根“拐子”完全一致的情形。
56、〔原筮卦〕,指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如乾、屯、需等,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
57、〔复筮卦〕,指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如坤、蒙、讼等,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
58、〔亨通卦〕,指卦爻运行通畅无阻的卦,如乾、坤、屯、蒙等。
59、〔窒卦〕,也叫“穷卦”,指卦爻运行中遇到阻隔的卦,如讼、师等。
60、〔八卦〕,八卦(三爻卦)不是独立的卦体,不能定位,也不能取象。八卦的总合是一个特定的球形卦体,八卦是这个卦体上的八个部位,是六爻之网的“网结”,是数的“枢纽”、“编组站”、“交换平台”,是相邻三爻共有的“国门”。
61、〔同体异构〕,指卦体相同而内部结构不同。例如有两个阳爻和四个阴爻的屯卦,其内部就有数百多个不同的数结构。
62、〔同位异时〕,在卦体上,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它们是同一个爻位,但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我们把这个现象就叫“同位异时”。
63、〔同时异位〕,在乾变坤的过程中,己原来是乾卦的上位,后来变成了坤卦的下位,从位置上看是上与下不同,但作为时间段来讲它们又都是己,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同时异位”。当然这里所谓“异位”只是上下的颠倒,是视觉上的变化,如果从卦体本身上讲,己位就是己位,不论它是上是下,是前是后,是左是右,作为己位则是永远不变的。
64、〔既不同位也不同时〕甲原来是乾卦的下位,后来变成了坤卦的上位,从位置上看是下与上不同,从时间上看虽然两者都是甲,但乾初甲与坤上甲是有所不同的,因为两者相差了一个周期,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既不同位也不同时”。当然,这里说的甲的位置上的变化,也是视觉上的变化,如果从卦体本身上讲,甲位就是甲位,不论它是上是下,是前是后,是左是右,作为甲位则是永远不变的。
65、〔天元〕,天元为甲,它是原筮卦在天道上的开端,是复筮卦在天道上的终结。
66、〔地元〕,地元为己,它是原筮卦在天道上的终结,是复筮卦在天道上的开端。
67、 〔人元〕,人元是下爻也即初爻。原筮卦的人元为“大君”,复筮卦的人元为“临时执政”、“换位思考”。
68、〔只出不入〕(生发),指天元和地元的性质,在原筮卦中,天元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在复筮卦中,地元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
69、〔只入不出〕(收藏),指天元和地元的性质,在原筮卦中,地元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在复筮卦中,天元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
70、〔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例如乾与坤,这是整个两条道的合一,其它卦中再没有两条道完全合一的情形,但在个别爻与爻之间还有天人合一的情形,例如坎卦二爻为戊,三爻为己,由二至三合乎人道,由戊至己合乎天道,这也是一个天人合一。
71、〔天人相悖〕,也叫天道与人道发生顶撞,例如屯卦五爻为戊,上爻为丁,由五至上合乎人道但正与天道相悖;由丁至戊合乎天道但又正与人道相悖。
72、〔天人相背〕,“天人相背”就是天道与人道背道而驰。例如复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三爻己按照天道是至二,按照人道则是至四,复三的天道与人道在这里就是背道而驰。
73、〔天人相左〕,“天人相左”就是天道的运动方向与人道的运动方向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偏离。例如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初爻依照天道是至三,依照人道是至二,这种天道与人道的偏离就叫“天人相左”。
74、〔天地合一〕,即天道与地道的合一,例如屯卦,初爻为乙,三爻为丙,上爻为丁,三爻与五爻失衡,三爻有向上的趋势,那么由初至三,或者由三至上,就叫天地合一或者是天地皆合。
75、〔天地相悖〕,天道与地道反向运行,例如比卦三五失衡,五爻有向下的趋势;但初爻为壬,五爻为癸,按照天道初爻又当至五,这就是天地相反或天地相悖。
76、〔天地相背〕,所谓“天地相背”,就是天道与地道背道而驰。例如临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临卦的二爻有迫初之势,临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临卦二爻按照地道是至初,按照天道却是至上,临二的天道与地道在这里就是背道而驰。
77、〔天地相左〕,“天地相左”就是天道的运动方向与地道的运动趋势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偏离。例如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五爻戊的天道运动方向是二爻己,五爻的地道运动趋势是至初,这就是一个“天地相左”。
78、〔人地合一〕,所谓“人地合一”,就是人道的走向与地道的走向一致。例如同人卦二弱四强,初爻至二既合人道,也合地道,这就是个“人地合一”。
79、〔人地相悖〕,所谓“人地相悖”,就是人道的走向与地道的走向相反,两者发生了顶撞。例如蒙卦初爻的人道走向是至二,二爻与四爻失衡,二爻的地道走向是至初,这里就是一个“人地相悖”
80、〔人地相背〕,所谓“人地相背”,就是人道与地道背道而驰。例如蒙卦二四失衡,二爻有迫初之势,受此影响,初爻的地道走向就是四,而人道走向是二,对于蒙卦初爻而言,人道与地道在这里就发生了背道而驰。
81、〔人地相左〕,“人地相左”,就是人道与地道偏离。例如屯卦三五失衡,受五爻的影响,初爻的地道趋势是至三,而初爻依照人道却是至二,屯卦初爻就面临着“人地相左”。
81、〔不合时宜〕,不合时宜就是时机不对头,比如说从甲直接至丁,或者说从丙直接到甲等等。不合时宜有人道上的不合时宜,也有地道上的不合时宜。
82、〔三道合一〕,所谓“三道合一”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是一条道,例如泰卦是个整体失衡卦,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五爻至上就是一个“三道合一”。
83、〔三道分途〕,所谓“三道分途”,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是各走各的道,好比三匹马拉着一辆车,却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走。例如屯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屯五的天道走向是二,地道走向是初,人道走向是上,这就是一个“三道分途”。
84、〔天心〕,在天元甲和地元己之间,有一个“分界线”或“交汇点”,这个点就是丁或辛,“辛”又是进入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因此我们把丁或辛叫“天心”。
85、〔地心〕,所谓“地心”就是卦体的“重心”。卦体的“重心”在初爻上,初爻是卦体的“基础”,对卦体起着支撑作用,承受着上面诸爻的“压力”。
85、〔人心〕,“人心”就是人道之“心”。人道就是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在这个顺序上,四爻就是人道之“心”。
86、〔天道象〕,所谓天道象就是用“象”来形容、比喻或描述天道。如用“天子”、“帝”、“王”、“宗”、“父”等来表示天干之甲,用“心”表示天干之辛,用“人”表示壬等。
87、〔地道象〕,所谓“地道象”就是用“象”来形容、比喻或描述地道。如“垂其翼”、“鼎折足”、“折其右肱”、“有陨自天”等。
88、〔人道象〕,“人道象”就是用“象”来形容、比喻或描述人道。如“君子”、“小人”、“寇”等。
88、〔甲帮〕,就是以甲为首的“团伙”,包括乙丙和癸壬,其中乙癸为“嫡系”,丙壬为“非嫡系”。
89、〔己帮〕,就是以己为首的“团伙”,包括丁戊和庚辛,其中戊庚为“嫡系”,丁辛为“非嫡系”。
90、〔反身〕,系指爻的“时变位不变”,如乙变癸、丙变壬等。
91、〔卦变〕,指卦与卦之间的相互变化,包括爻变、位变和时变。卦变反映卦与卦之间的本质的或内在的联系。
92、〔爻变〕,指爻的阴阳变化。如果一个卦中,爻的阴阳起了变化,那么这一定引起卦变。爻变反映了卦的内在变化。
93、〔位变〕,指爻的方位起了变化。如果爻的方位起了变化,即便是爻没有变化,那么这也是卦变。例如屯变蒙,原来的阴阳爻没有变化,但卦却发生了变化。位变反映了卦的外在变化。
94、〔时变〕,指爻所表现的时间起了变化,一般时变总是和位变结合在一起的。
95、〔爻变位不变〕,卦变当中的一种形式,例如复卦变无妄,爻位没有变化,但某些爻的阴阳起了变化。当然爻时也起了变化,爻的运动方向也起了变化。
96、〔位变爻不变〕,卦变当中的一种形式,例如屯变蒙。当然爻时起了变化,爻的运动方向也起了变化。
97、〔爻变位亦变〕,卦变当中的一种形式,例如蒙变需,既有爻的阴阳变化,也有爻位与爻时的变化。
98、〔原始反终式〕,卦变的基本形式,包括覆卦,但又不归结为覆卦,如屯变蒙为覆卦,即整个的颠倒。蒙变需不是覆卦,但也是整个的颠倒,这也叫原始反终式。
99、〔中道而返式〕,卦变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是一个卦中间的某个爻没有运行到上爻,中途返回来占了初位,从而变成另一个卦。例如坤卦五爻变成了屯卦初爻,这就叫中道而返式。
100、〔分道扬镳式〕,卦变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一个卦在变成另一个卦的时候,初爻的爻位没有变,改变的只是运行方向与时间,那么这种形式的卦变就叫“同元不同方”,也叫“分道扬镳式”或“殊途同归式”,例如师变比、萃变升。
101、〔颠倒旋转式〕,卦变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一个卦在变成另一个卦的时候,中间四个爻也发生旋转,那么这种形式的卦变就叫左颠倒旋转式,例如履变泰、井变革。
1、 结束语
本文写作初衷,原本只想对易道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探究,及至写起来,方知还有许多东西不得不涉及,比如说要了解易道,必须先了解真实的卦体;要了解真实的卦体,又需了解易数。为了证明易道,还需要了解易象、断语。这样一来,对易道的探究就显得有些杂乱了。
笔者对易数的理解,可以用“九九之数”来概括。简单说就是一个卦有五十四个数,其中或者天数为二十四个、地数为三十个;或者天数为二十五个、地数为二十九个。一个爻为九个数,其中或者都是天数,或者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数与地数混杂,但爻数一定是九个。爻的阴阳性质,是由爻内所含天数与地数的比例和比值所决定的。
笔者对卦体的理解,可以用“三个圆圈”、“三个对立面”、“三个层次”来概括。所谓“三个圆圈”就是初二上四爻、初三上五爻和二三四五爻,分别构成三个圆圈。所谓“三个对立面”是说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它们在卦体上分别处在对立位置。所谓“三个层次”就是初爻为一个层次居下,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上爻为一个层次居上。
笔者对易道的理解,可以用“两根拐子”、“两个跷跷板”、“三元”和“三心”来概括。所谓“两根拐子”是说人道是一根“拐子”,在卦体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天道也是一根“拐子”,这根“拐子”或者是甲乙丙丁戊己,或者是己庚辛壬癸甲,转折点就在乙癸和戊庚处。所谓“两个跷跷板”是说在卦体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分别构成两个跷跷板。所谓“三元”是说天元为甲,地元为己,人元则是每一个卦的初爻。所谓“三心”是说天心为丁和辛,地心为每个卦的初爻,人心则是四爻。
笔者对易象的理解是,象可分为爻象、卦象和易道象三类,易象就是对爻、卦和易道的准确、精当的、形象的描绘。
笔者对断语的理解是,周易的判断之辞,如果按照判断对象的性质分类,大体可以分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总体判断与局部判断,第二类是静态判断与动态判断,第三类是决然判断与或然判断。
作为体系的周易,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不可或缺,但核心是卦体与易道,卦体与易道,是破解周易之谜的两大关键。
易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卦爻具体的行动路线、途径。天道、地道与人道性质不同,但都依附于卦体,它们交互作用,彼此消长,共同推动的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
对易道的探究,必须结合经文,具体了解每卦每爻三道交织的情况,比如说屯卦,屯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初爻就是一个天地合一与人相左,初爻按照人道是至二,按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三,这就是屯初“磐桓”的原因;二爻是屯卦的终结阶段,没有主动行动的能力,这就是“屯如邅如”;三爻处是天地合一与人相左当中,按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上,这就是“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而按照人道则是至四;四爻是屯卦在天道上的开始阶段,也处在天人相左当中,依照天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四,初四都是阳爻,所以爻辞讲“求婚媾,往吉,無不利”;屯五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二,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上,所谓“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是说的爻量,屯五在量小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初爻的辅佐,与初爻共定天下,屯五的量过大,就会成为尾大不掉,危及社稷的安全。屯上是个天地合一与人相悖,依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五,依照人道则是在丁变辛后才能至五,而此时屯五戊就已经变成了庚,这就是屯上“泣血漣如”的原因。简言之,不深究经文,就不了解易道;而不了解易道,也就理解不了经文。
《易道论》一文在本坛首发,承蒙艾尔中国先生及一些朋友的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易道论】全文目录
2、什么是易道?
3、什么是“天道”?
4、什么是“地道”?
5、什么是“人道“?
6、什么是“卦体”?
7、什么是均衡的卦体?
8、卦体的平衡与失衡
9、相对稳定的平衡与微妙平衡
10、相对平衡与绝对失衡
11、整体失衡与局部失衡
12、一般失衡与严重失衡
13、动态失衡、动态平衡与静态失衡
14、卦体状态与卦爻动静之间的关系
15、卦体状态对爻的动向的影响
16、地道与卦体
17、天道与卦体
18、两根“拐子”
19、“同位异时”与“同时异位”
20、“天元”与“地元”
21、“原筮”与“复筮”
22、原筮卦与复筮卦的动静问题
23、三个“圆圈”与一个“圆圈”
24、三个“对立面”与五个“对立面”
25、“车”、“舆”、“轮”、“辐”、“輹”
26、天干与六爻定位
27、天地之数与六爻定位
28、天道与“三旋”
29、十个刻度与十个单位
30、天道的运动方向
31、人道与卦体
32、人道与天道的错综
33、六十四卦的人道内容
34、天道、地道与人道的性质
35、“三道”之同
36、天道之量
37、地道之量
38、人道之量
39、天量、地量与人量之比较
40、作为开端的天元甲
41、作为开端的天元甲的取象
42、作为终结的天元甲的取象
43、作为开端的地元己的取象
44、作为终结的地元己的取象
45、天元、地元之比较
46、“甲帮”和“己帮”
47、天道之“心”
48、乙癸的取象
49、丙壬的取象
50、丁辛的取象
51、戊庚的一个重要取象
52、什么是“天道象”
53、包与承
54、“配主”与“夷主”
55、“富以其邻”与“不富以其邻”
56、“仇”与“宾”
57、“翩翩”与“折其右肱”
58、什么是“地道象”?
59、“复自道”和“反复其道”
60、“履道坦坦”与“有孚在,道以明”
61、上爻的人道走向
62、什么是“人元”?
63、什么是“君子之道”?
64、“匪寇婚媾”与“婚媾有言”
65、取女与纳妇
66、利涉大川与不利涉大川
67、进与退
68、往与复
69、有攸往与无所往
70、初与终
71、“中行”与“独行’
72、主动与被动
73、十字路口与五种选择
74、数动与位动
75、天心、地心与人心
76、什么是“人道象”
77、阴阳对动静的影响
78、阴与阳的取象
79、什么是“天人合一”?
80、完整的“天人合一”
81、平衡卦中的“天人合一”
82、平衡卦中的“天人相悖”
83、平衡卦中人道上的“不合时宜”
84、失衡卦中的“天人合一”
85、失衡卦中的“天人相悖”
86、什么是“天人相背”?
87、什么是“天人相左”?
88、什么是“天地合一”?
89、什么是“天地相悖”?
90、什么是“天地相背”?
91、地道上的“不合时宜”
92、什么是“天地相左”?
93、什么是“人地合一”?
94、什么是“人地相悖”?
95、什么是“人地相背”?
96、什么是“人地相左”?
97、“天人合一”与地相悖
98、“天人合一”与地相左
99、“天地合一”与人相悖
100、“天地合一”与人相背
101、“天地合一”与人相左
102、“人地合一”与天相悖
103、“人地合一”与天相背
104、“人地合一”与天相左
105、“人地合一”与人道上的不合时宜
106、终结阶段的行动问题
107、天、地、人“三道合一”
108、天、地、人“三道分途”
109、三道分途中的天道选择
110、三道分途中的地道选择
111、三道分途中的人道选择
112、三道分途中的静止选择
113、无“道”的选择
114、卦体的状态与卦爻的选择
115、屯卦到底有多少“异构体”?
116、蒙卦的卦体与易道
117、周易的判断
118、象辞与断语
119、近期预断与长期预断
120、“见群龙无首,吉”与“安贞吉”
121、“元吉”、“终吉”与“中吉”
122、“贞吉”与“征吉”
123、“居吉”与“大吉”
124、什么是“兇”?
125、“断炊”之凶
126、遭“戕”之凶
127、“横祸”之凶
128、什么是“征凶”?
129、什么是“贞凶”?
130、什么是“卦凶”?
131、“有悔”、“无悔”与“悔亡”
132、“吝”、“往吝”与“贞吝”
133、 释“厲”
134、 释“咎”
135、 关于乾坤的纳甲
136、“原始反终,以为质也”
137、 坤变屯--“中道而返”式
138、屯卦简析
139、屯变蒙--“原始反终”式
140、蒙卦简析
141、 蒙变需--“原始反终”式
142、 讼变师--“中道而返”式
143、 师变比--“分道扬镳”式
144、 比变小畜--“原始反终”式
145、 履变泰--“颠倒旋转”式
146、否变同人--“中道而返”式
147、 豫变随--“中道而返”式
148、蛊变临--“中道而返”式
149、 蛊卦初爻为什么纳庚?
150、临卦六爻的天干
151、复卦变无妄--“分道扬镳”式
152、 睽变蹇--“中道而返”式
153、解变损--“中道而返”式
154、 萃变升--“分道扬镳”式
155、 井变革--“颠倒旋转”式
156、周易卦变的根源与规律
157、本文所用术语释义
158、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