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做水煎包了。
第一次做,大概在五年之前。那一次不太成功,心急了一些,将电饼铛的火调在中档,收完淀粉汁,有一些包子底糊得厉害。
我在家里做蒸包比较多,视做水煎包为畏途。主要是因为家里没有给力的锅。那个老旧的电饼铛用起来不顺手,火小了半天开不了锅,火稍大又糊底。
同学玲玲很擅长做水煎包,隔三差五就在群里晒一次。引得一大帮馋虫们口水直流,可真正实践的并不多。就是因为这火候是不太好掌握的。
高密的水煎包很出名,我的老家离高密很近,小的时候家里也经常做,我们称之为“打包”。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做的水煎包都是韭菜馅儿的,韭菜肉,韭菜鸡蛋,荤素两种。那时候做水煎包烧柴禾,在大锅里做。大人在锅边忙碌,孩子们围成一圈,流着口水巴巴地等着。出锅时刚刚好的酥脆的底,里面的韭菜汪着鲜绿,表皮油亮,咬一口,看到汁水半浸着暄软的包子皮,一边嘘嘘地吹着热气,一边大口咬着吃,鲜美无比,真是一种享受啊。
真的很佩服以前那些心灵手巧的女人们,这么简陋的工具照样能够做出无上的美味。
现在老家做水煎包的工具已经改良了,用起来更趁手。玲玲用的是多年前老父亲给专门打的一个铝的厚底的平底锅。
出来这么多年,无论是出去吃还是在家里做饭,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烧柴禾做出来的那种味道了。
又扯远了。这次做水煎包,纯粹是为了消化冰箱里从公婆家带来的那些韭菜。
这么一大包韭菜,炒菜吃一次,包饺子用了一次,做完水煎包剩下的,只好丢掉了。
跟崔先生说,太可惜了,可也没办法,冰箱里放太久,叶子发蔫了。
从老家带回的菜,都是大包的,应该当时就分人的。可是当天回来,人疲马乏的,不值得为了一点菜再继续奔波,到第二天卖相不好,又不好意思送人了。
公婆每次都准备那么多,不带吧,怕拂了老人一片好意,带吧,又吃不了,每次都浪费一些。
水煎包是要用发面做的,过程跟发面包子差不多。放酵母和面,醒面,制作,个头要比蒸包小一些,好熟。用小被子盖好二次发酵,再次变得胖胖的就可以上锅了。
锅底抹油,一个个胖胖的小包子密密排好,不留空隙。适量淀粉用水化开,倒入锅中,淹没至包子一半,盖好锅盖。电饼铛旋至小火,淀粉汁水收干,就可以出锅了。
玲玲同学用的是特制的锅,做法跟电饼铛有所不同,她的方法是开锅后中火收汁。不同的锅用起来方法可能有些差异,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和调整。
包子出锅的时候,一边的电焖锅里的八宝粥也已做好。
晚饭崔先生吃得很撑,在外面散步到九点多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