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bili上有一个纪录片,是韦伯的《情迷拉斐尔前派》。大致讲了拉斐尔前派的风格形成,发展及影响。所以今天整理下关于拉斐尔前派的知识点。拉斐尔前派:属于油画派。
背景:
前拉斐尔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所发起(罗塞蒂、米莱与亨特三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
拉斐尔前派产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正是维多利亚女皇统治英国的盛期。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已经影响到了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机器生产和工厂、煤矿的轰鸣和浓烟,改变、甚至剥夺了人们乡村生活的空间。贫富的急剧分化,失地农民和城市工人的生活、工作条件之严酷,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拉斐尔前派风靡时间较短,1848年-1850年(1860年印象派开始,1840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前拉斐尔派对颜色的使用:
拉斐尔前派继承了拉斐尔派的色彩运用方式,墨绿、宝石蓝、翠绿、棕黄、橘红、淡米、嫩红等等,这些单纯的色彩,被割裂独立运用在画面上,在视觉上引发激烈碰撞。
前拉斐尔派的原则为以下四条:
1.要以确实存在的概念来表达
2.要专注于研究自然的状态,才能知道要怎么表达它们
3.要对以前的艺术中直接、认真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并排斥那些陈腐的、自我炫耀的、死记硬背的态度。
4.最重要的一点,要创作出非常好的画和雕像。
下面上拉斐尔前派的图:
米莱的《奥菲丽娅》让人着迷,一片没来由的美丽景致,绿草绿叶和绿色的浮萍,发亮的枯树枯枝枯叶和闪烁的花朵,比眼睛还清透的河水,比河水还干净的美人儿,她双目微睁双唇略张双手摊开,一切都是活着时的样貌——虽死犹生。最特别的是她的衣裙,与周围的景色天然相偕,浑然一体。
《伊莎贝拉》这幅画描述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著名作家乔万尼 · 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中的故事。
伊莎贝拉是一个富裕的中世纪商人的女儿,但她却爱上了哥哥的仆人洛伦佐Lorenzo。不幸的是,她的两个哥哥发现了这段恋情,于是在月黑风高的一个夜晚把洛伦佐杀了。当伊莎贝拉找到洛伦佐的坟墓时,她割下了情人的脑袋并且把它埋在自己家中的罗勒盆栽之中。总而言之,这是个十分文艺复兴式的丧心病狂的小故事。
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伊莎贝拉身着灰色长裙,正接过洛伦佐递来的血橘。这里面有两个道具充满着象征意义,血橘预示着洛伦佐沾着血脑袋,而伊莎贝拉的灰色长裙则预示着命运的悲剧。
在画面的左侧的男人,是伊莎贝拉的哥哥。他拽着拳头咬牙切齿地看着自己的妹妹和仆人谈情说爱,似乎是为了出气又似乎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反派风范,他一边吃饭还一边踢着狗的屁股……
两幅一起看,特别神奇。仿佛耶稣在门外敲门,然后左侧的女人惊起。
罗塞蒂画面中极强的装饰感,对世纪末的工艺美术运动以极大的启发和影响。罗塞蒂他笔下的女人大都长着相似的两张脸(珍妮和西达尔),都是一些感伤于情感纠葛的人,以一种庸懒的散漫的方式消磨着时光,被称为“千人一面的现代型美女”。
拉斐尔前派作品之所以夺人眼球、风格鲜明,和流派中的主要干将都以伊丽莎白·斯黛尔和珍妮·伯顿为主要作品模特。她们都是高贵的棕红发女郎,深邃眼神和性感红唇,透着妖媚和真诚交融的气质,而且都在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中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
当年,米莱的这一副画一经展出,就被许多人喷。毕竟这写实的风格竟然用在了最不应该写实的耶稣身上,简直把救世主画成了最普通的小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