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它的表现形式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导致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长期生活在冷暴力的环境之下,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和人格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相信没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更不会有意去伤害孩子,面对冷暴力,孩子未必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只会被这种暴力伤害得更深。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注,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一个新型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叫手机控
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他们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
手机控这是种病!得治 !
朋友家有3岁的宝宝。自从家里安上无线网络,朋友和老公总忍不住打开手机刷微博、玩微信,卧室里、马桶上甚至看电视时也“手机”不离手。朋友说,孩子在边上闹腾,自己觉得无聊,也忍不住抱着手机上网玩,喂着奶也觉得无聊,也总惦记着玩手机,渐渐地,孩子似乎也对手机产生兴趣,看到父母玩手机就爬过去拼命抢,竟然学会了用手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朋友坦言,玩手机时孩子来抢,自己通常会表现得不耐烦,过后想起来挺后悔。其实,父母患手机依赖症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很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与自己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真正的沟通不是特意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进行的。单纯呆在一起但不去关注孩子,并不是真正的陪伴,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外出游玩参加活动。
当看护者将精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的设备时就会忽视孩子,或是减少与孩子的互动。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
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而孩子在自娱自乐时,他们中相当比例的人也会分心关注父母的举动,以及想知道父母使用手机的原因。
父母为孩子热衷看手机而苦恼不已,却不知正是自己不经意的动作酿下了“苦果”
学生亮亮说:他们自己都玩个没完,为什么不让我玩,最烦他们这样了。
年过完了,学生糖糖却觉得家里没什么“年味”。昨日,他愁眉苦脸地说:“老师你布置的关于年味的这道寒假作业真不好做。”
糖糖说,他们一家在爷爷奶奶家团年,老人家张罗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爸爸妈妈也不上班了,大家吃了饭就坐在客厅看电视。
“爸爸妈妈老是低头玩手机,一会儿发微信,一会儿抢红包,跟爷爷奶奶没说上两句话,也没怎么陪我耍。”
没有爸爸妈妈的参与,糖糖“寻找过年的味道”很“孤单”和“无聊”。
要开学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糖糖灵机一动画了一幅看春晚的图画,因为他觉得过年的其他活动跟平时没什么区别。
边玩手机边陪孩子是一种“冷暴力”!陪伴是分层次的,孩子在做作业时,你在旁边玩手机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陪伴,而真正有效的陪伴是身心交融、关注、专注和互动,有情感和内心的分享。
家长们不要认为坐在孩子身边玩手机就是陪伴孩子了,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视时,可能已经被父母这种无形的冷暴力所伤害。
孩子控诉父母沉迷手机遭冷落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手机不利于发展,所以限制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可现在,不少孩子控诉父母迷恋手机冷落自己,有的孩子还建议回家后没收父母手机。
和大人们在一起时,大人都在忙着看手机,好象我不存在一样。
我妈晚上遛弯的时候都在看手机,还要我帮她看着路,不知道在看什么那么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日后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
拒绝“冷暴力”让孩子感受家长的爱随时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