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来,打开手机浏览语文老师的文章。
说实话,现在碎片化阅读几乎占据了我整个阅读空间和时间,我几乎找不到手捧一本书的感觉了,更多的是手捧一手机。
今天浏览到一句话,瞬间触动了我的内心。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坚持的是语文,还是考试?我突然觉得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是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么多年,我坚持的到底是语文还是考试呢?最初的几年,我似乎处于一种懵懂状态,时常拿着教参过日子,教参就是我用来行走的拐杖,离开了教参我寸步难行。
依靠教参混日子,算是语文呢,还是考试呢?好像都不是,因为许多考试的题目也不在教参上。那个时候的我什么也不懂,就是跟着大家一起瞎跑,又不知道目的地在哪,是不是有点可笑!
后来,接受同行前辈的教导,要让学生多做题,才能让学生考卷多得分。于是,课文稀里糊涂应付过去,然后让学生每天刷题、讲题,告诉他们答题方法,答题模式。似乎有了点效果,在全镇的学科竞赛中差不多每次都能名列前茅。
后来,换了学校,换了环境,也换了理念。总觉得语文不应该太过于急功近利,让学生快乐学习很重要,于是,我让孩子们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在课堂上汇报,表演,说感悟。在不考试的篇目上,我也煞费苦心让学生精彩演绎课文。学生学得很高兴,可同时也发现,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学生爱上了语文,但是,费时长,见效慢,在考试分数上受到了影响。
慢慢发现,这样做不行。在这个中考竞争白热化的氛围下,这样的做法是没有生存土壤的。大量阅读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刷题,挤占学生的作业时间,不大量刷题,考试分数就不见成效。考试分数有影响,领导不满意,家长也不认可,学生也会怀疑:我们老师是不是把我带沟里了?
于是,不得不再次昧着良心做只关考试,无关素养的事。凡是考纲没有的篇目,不讲或者少讲;凡是今年不考的文体,一律屏蔽;凡是去年考过的文言,今年彻底打入黑名单。考什么,咱就教什么。天天上课讲题,下课刷题。说实话,做这些事的时候,我有深深的负罪感,总觉得自己在误人子弟,但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分数,就会受到他们的质疑,谁管你什么长远不长远,眼前才是最重要的,作为老师,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的前途就看分数,没有分数一票否决,谁敢拿这个开玩笑,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但不做又不行。但我明确知道,今天这样刷题,交给学生的答题规律,答题法宝,除了对考试有点用,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也注定走不远,但确实是考试得分的捷径。
比如名著阅读,安徽中考的考题只有四分,并且考的内容都是浅层的识记,无需读原著,只需多刷几道题,便可轻松应对。何苦还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呢?何况,还有好多科目需要学生去做呢!
我真切地发现,我就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考试的奴隶,真正成了应试的帮凶,但又能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