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隹”是一只短尾鸟,“牙”用来模拟哑哑叫声。
总之,“雅”是一个活泼泼的象形、拟声结合体——一只哑哑叫的乌鸦。
“雅,楚乌也,秦谓之雅。”这是汉代《说文解字》的释义,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把“楚乌”叫作“雅”。
“楚乌”并不是楚国的乌鸦,《本草纲目》里说得很明白,“楚乌”是乌鸦的别名。
“雅”的小篆字形,是由“牙”和“隹”(读作zhuī)组成,和现在的“雅”字基本一致。
“隹”是一个很古老的字,它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一只短尾鸟,后来被当作短尾鸟的总名(“鸟”是长尾鸟的总名)。
“牙”则用来表声,是模拟乌鸦的叫声。
“雅”是一个会意字,也是形声字。它最初读作“哇”。大约是在北宋时期,人们又造出了“鸦”字来指乌鸦,“雅”字的原义消失,读音也随之改变。
古人认为乌鸦是纯黑色,所以引申出纯正、高尚、美好之意。中国第一部汉语词典,是儒家经典《尔雅》。“雅”在这里是正的意思,专指“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标准普通话;“尔”是近的意思。“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三国人陆云作诗曰:“雅步袅纤腰,巧笑发皓齿。”雅步,是指女子步态从容曼妙。我们使用电脑,微软中文界面显示的字体,就叫微软雅黑体,所谓“雅黑”,就是完美的黑色。现在一些服装品牌在标色时,也会选择“雅黑”来代表黑色。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抗暴秦,同乡雍齿跟随他,并被委以重任。但雍齿出身豪强,看不上破落户刘邦,这就好比原来的门卫小伙儿一朝暴发,收购了公司还当上你的大BOSS,这种心理落差,《史记》描写得很到位:“雍齿雅不欲属沛公。”这里的“雅”是很、甚的意思。
第二年,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齿果断献出丰县,投靠了魏国周市。估计当时雍齿的想法是:“终于有机会把公司整破产了,你从哪儿来,还是回哪儿凉快去吧!”
赤裸裸打脸式的背叛,让刘邦暴跳如雷。到后来,雍齿不得已再降刘邦,刘邦勉强没有杀他,但也没打算给他什么好果子吃。
所幸,雍齿被张良拉了一把。
公元前202年,刘邦恩赏功臣封为列侯。他听说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就问计于张良,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于是封雍齿为什邡侯(什邡读作“十方”,在今四川德阳),食邑二千五百户。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雍齿“雅不欲”的作为招来大BOSS切齿痛恨,却又因此因祸得福。时也命也,谁又说得清呢。
东汉时期,“雅”被借用作酒器的名称。《东观汉记·吴良传》有“今日岁首,请上雅寿”,“雅寿”即指举起酒杯祝寿。有学者认为,古时的酒器“爵”是依照“雀”的样子制成,而“雅”也是鸟类,亦可如此借用。
三国时曹丕著《典论·酒诲》,其中记载:“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升),仲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当时的一升大约是现在的200毫升,最小的季雅也有1000毫升之多。若连饮三爵,当然就是“雅量”了。没错,“雅量”最初的含义就是形容酒量。
很快,宏大宽容的气度也被称作“雅量”。充当魏晋风度教科书的《世说新语》中,就有“雅量”这一篇目,共计42条,专门记述当时人的这种气度。我们熟知的有“东床坦腹”。
东晋时,太傅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求婿,王导让使者到东厢房去挑选。使者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几位郎君听说我去选女婿,都庄重得有些拘谨,只有一位郎君坦裸着肚皮躺在东床上,就好像没有听说这回事。”郗鉴就选中了这个坦腹者作女婿。他就是王羲之。
还有一条,是记述淝水之战的花絮。大战在即,谢安和人下围棋,不久,前线的使者来送信,他看完来信,沉默不言,从容地转向棋局。客人问战事如何,他回答说:“小儿辈大破贼。”说话的神情举止,和平常毫无不同。淝水之战,是决定东晋朝廷存亡的战役,这场天上掉馅饼的胜利,成全了谢安的泰山崩于前而神色不变的“雅量”。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