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朋友讲述她大姑姐的婚姻故事,内心泛起阵阵涟漪,久久难以平复。那些情节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不禁陷入沉思:婚姻这座围城,究竟赋予了女性什么?是温暖的港湾还是无形的枷锁?是生命的绽放还是无声的消磨?
朋友的大姑姐——刘姐,生于八十年代初的农村,那时重男轻女的风气正盛,又赶上计划生育最严的年月。她是家中的长女,下面有个小三四岁的弟弟。自打记事起,她的生活就围着弟弟转——好吃的先紧着他,新衣裳也是他的,而她早早学会了烧火做饭、洗衣喂猪。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一辈子在田埂间刨食,供不起两个孩子读书。于是,初中没念完,刘姐就辍了学,跟着同乡南下打工。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里托媒人给她相看了几个对象。第一个是邻村的陈某,人看着老实,话不多,但那次见面后,双方都没再联系。后来,刘姐嫁给了第二个相亲对象,媒人夸得天花乱坠,说男方勤快本分,在镇上做小生意。可婚后没多久,那人的真面目就露了出来——赌桌是他的命,酒劲一上头,拳头就如雨点般落在刘姐身上。那段日子像钝刀子割肉,她忍了一年多,终于离了婚。
离婚后的刘姐回了娘家,整日闷头干活,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像麦芒扎在背上。某天收拾旧物时,她翻出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串号码,是当年陈某托媒人捎给她的。鬼使神差地,她拨通了那个电话。电话那头的男人也有些惊讶,原来这一年多来,他一直是一个人。两人聊起这些年的际遇,竟像老友重逢般投缘。
就这样,随后没多久,他们顺理成章地结婚了。